轉載 2014/08/21 【聯合新聞網/李雪雯】


最近,有兩件影響重大的投資理財事件:其一是金管會突然無預警地,在12日宣布接管淨值負數總計近500多億元、保單數超過100萬件的幸福國寶人壽,影響保戶數達到50萬人左右。金管為初估賠付金額,大約在500、600億元。


雖然在被接管會,這兩家公司被爆出有高額解約潮,以及高額保單質借的情形。但金管會之後發佈新聞稿表示,國寶實際解約件數26件、金額是1386萬元;幸福實際解約件數20件、金額870萬元,共計2256萬元;實際狀況並不如外界想像的嚴重…。


其二是只因一顆研發肝癌的新藥,讓基亞從一路狂飆,到一路跌停。新藥題材讓其股價從3月中約200元起漲,一路狂飆到新藥第3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報告公布前,股價最高飆到486元;但因期中報告結果不如預期,股價狂瀉,連吃18根跌停,市值已蒸發超過新台幣400億元。



截至20日為止,股價已連續第18根跌停,早已創下台股個股連續跌停紀錄,且由於基亞目前仍是處置股票,交易前不但要預收款券,還每20分鐘撮合1次,造成流動性危機,不但跌破今年起漲點200元,更創下2012年11月21日以來新低。


事件發生後,以上不管是兩家保險公司的保戶,或是高檔買進的投資散戶,恐怕都是最大的「受災戶」。但真要追根究底探討,一般民眾之所以在投資理財領域吃虧、上當,幾乎都跟「資訊不對稱」這件事有關。而且,與資訊落差的距離越遠,投資理財上容易賠錢的機率與金額可能就會越大


然而壞就壞在:許多人偏偏就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資訊落差」的問題。等到上當及虧損發生了,才驚覺一切都已經「太遲」了。筆者認為,投資人如果能做好以下幾件事,或許可以大幅減少因為資訊落差,所造成的可能虧損。



首先,投資理財大眾或許要徹底了解:這世界絕對不會有「完全無資訊落差」這回事。而只有在知道有資訊落差這回事之下,才能夠了解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才能在這樣的社會中「安身立命」?


其次,在有了以上基本的認知與「心理建設」之下,理財大眾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能將有落差的資訊進行「分類」工作。也就是確認不同的資訊中,有哪些資訊落差是可以靠方法而去除?有哪些是不行?


這裡所謂的「行不行」主要是與資訊種類有關。其中,「預期風險(與投資有關)」「實質風險(與法律有關)」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風險。


前者是只能預測,但結果是否真如預期,則除了上帝之外,就沒有人可以說得準。當然,也就沒有「可完全弭平資訊落差」的機會。至於後者,則完全依照法條的規定在走,這其間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空間或灰色地帶。簡單來說,它就跟法律問題是一樣的-所有遊戲規則都是照著法條走,只要當事人肯花心思徹底了解,資訊落差就不會成為問題。


最後,針對以上兩種不同「資訊落差」模式,採取不一樣的策略及方法。因為這世界,不可能有人是無所不知的「萬事通」。所以,對於某些專業距離自己太遠,在努力弭平之路上倍感辛苦時,筆者建議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方法。


方法有二,一是「借力使力」,也就是請教對此了解的專家朋友。假設你無法確認被詢問的這個人,到底能不能算是這行的真正「專家」,至少,也要花點力氣與時間,多找幾位進行「交叉比對」才是


另一個則是「能不碰就不碰」。如果找不到合適、專業又可靠的一位或多位「專家」,而且還是「不碰(投資或購買)也沒關係」的項目,那就「能不碰就不碰」吧


因為筆者認為,這世界上只有「自己」、「家人、親友」及「健康」是一定得投資,的標的外,並沒有非得要投資或購買的金融投資理財商品。而且,前三項投資的「投報率」,非但是「有投資就有回報」,且投報率鐵定會高於一般金融商品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