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5/01/23 【經濟日報/孫中英】


愛存錢、量入為出,台灣民眾傳統的勤儉美德,在一九九九年銀行推出第一張現金卡「喬治瑪莉卡」後,瞬間轉變。二○○五年信用卡、現金卡最高峰的貸款餘額超過八千億元,快要可以蓋兩條高速鐵路;更讓五十二萬台灣卡債族信用破產。這一場消費金融泡沫的破裂,是台灣的震撼教育。如何在信用與風險、適度擴張與緊縮中求取平衡,是全民都必須學習的課題


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銀行法修正案,明訂信用卡利率上限為百分之十五。回顧十年前,現金卡利率加上手續費等、利滾利,卡債族利率甚至飆破百分之卅,成為悲慘的「卡奴」,也讓消除台灣的「卡債」,成為歷任金融部會主管的要務。





十年前,台灣有卅四家銀行發行「現金卡」,當年,主管機關對現金卡放款及信用卡循環信用放款,幾乎不做任何管制,民眾辦張現金卡,銀行還順便「跨售」信用卡預借現金及小額信貸。


錢,居然這麼好借!


許多消費者憑張名片,就跟銀行辦卡,大肆「以卡養卡」,完全不知節制信用為何物。終於,二○○五年底,雙卡風暴成形,當年九月起,雙卡放款餘額連續三個月突破八千億元大關,銀行打呆金額節節升高,逾放大增的結果,就是緊縮銀根。


結果,有五十二萬名雙卡持卡人信用因此破產,台灣「消費金融泡沫」跟著破滅。這,是台灣金融史上,首場消費金融大衰退,台灣也被迫進入「消債期」。


到去年十一月底,雙卡放款餘額只剩一三九○億元、較二○○五年最高峰時,大減六六七二億,減幅百分之八十二點七。現金卡放款量在二○○五年九月站上頂峰的三一五二億元,此後無量下跌一一一個月、放款量大減近三千億


目前,有現金卡產品的銀行雖還有十七家,但僅剩一家發卡,其餘都只維繫舊卡業務,現金卡產品在台灣幾乎「玩完」。信用卡循環餘額也以每個月五十億元的規模縮水、快速消風。卡債風暴後第七十二個月,循環餘額終於低於當月「簽帳(刷卡)金額」,這個「死亡交叉」出現,代表信用卡,終於從「借貸工具」回歸「支付工具」原貌


消金泡沫,讓全民付出慘痛代價。根據金管會當時統計,總歸戶後,逾期無法還錢的雙卡債務人有五十二萬人,其中廿二萬七四一三人加入銀行公會推出的「債務協商平台」。平均,一個人負債金額一百五十七萬元,大約是個人月收入的四十倍。為讓債務人順利還錢,銀行還祭出最優惠的一百廿期「零利率」優惠;後期新增的「前置協商」,銀行甚至同意債務人用廿年、幾乎是還房貸的時間來還卡債


但,還是有一半以上、近十二萬名債務人毀諾。不少人加入二○○八年起實施的「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俗稱個人破產法)」,改向法院聲請更生、清算。統計到去年十月底,透過前置協商及相關法律程序紓困的還款困難民眾,有十五萬八千人


一場主管機關放任、業者衝量賺錢、消費者先甘後苦的消金泡沫,影響的是五十多萬家庭,最後還得讓銀行打消呆帳來解決。


金融創新、過度信用所創造的內需成長,真正就是一場吹金融泡泡的遊戲。如何在適度管制下,讓民眾的信用在安全倍數內,又不會扼殺消費市場,還有賴政府、業者與民眾一起探索。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