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5/03/24 【經濟日報/林安妮】


政院看板平台月底上線 借助電子發票資料庫 訊息揭露逐步升級
未來上網就可知道東西有沒有買貴



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昨(23) 日拍板,「物價資訊看板平台」月底開張。過去政府多是每月公布一次物價,近期在財政部電子發票資料庫「助陣」下,月資料將挺進到日資料,未來消費者只要上網就可知道東西有沒有買貴



民眾買東西有沒有買貴,未來看物價資訊看板平台就會知道。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系資料庫



張善政昨天召開物價小組會議,當前物價堪稱平穩。先前受禽流感影響,價格走揚的雞肉、豬肉,近期價格趨緩,整體供應無缺,不過,鵝肉供應量較去年同期大減63%,政院不排除必要時,調降鵝肉進口關稅,鼓勵進口。


張善政也敲定,由國發會籌備的「物價資訊看板平台」,將在月底開張。兩大變革包括,政院每月公布的15項民生商品,月底將擴大到60項,第3季再擴大到120項。過去每月公布的資訊,本月底將改為兩周更新一次,第2季可做到日資料公布




國發會官員表示,兩大變革主要拜財政部龐大的電子發票資料庫之賜,「該資料庫一年有40幾億筆資料,每天可產生一千多萬筆資料,」國發會的「眉角」,就是從每天一千多萬筆賣方開出的發票,「撈出」北中南各地賣場與超市出售的物價資訊


初期上線的60項資料包括,食品、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飲料、日常用品及南北貨等八大類民眾常購買的商品。此外,該平台為了加強與「婉君」互動,也歡迎「婉君」上網舉報哪邊的東西貴得不合理,或是提供政府物價改革建議


官員表示,過去政府公開的物價資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政院列管15項民生物價,每個月派人到賣場、超市等零售端查價;另一種就是主計總處每月公布的物價指數。官員說,前者資訊數量少,一個月才更新一次,不少民眾「感覺不好用」;後者是物價指數,每次數據變化都是一點點,也讓民眾感覺跟實際物價有差距。所幸這些抱怨,在新版物價平台上線後,可望變得愈來愈少了。


開放資料 催生查價App


行政院昨( 23)日宣布,月底將上線新版「物價資訊看板平台」,自第2季起,政院還將加碼以開放資料(Open Data)格式,釋出歷史資料庫。據說,已有腦筋動得快的民眾,開始發想要做「查價App(手機應用程式)」了


政院新開張的物價平台,在財政部電子發票資料庫幫忙下,有助洗刷過去物價資訊更新不夠即時、筆數太少,及民眾看起來無感的罪名。國發會官員笑說,財政部很 謹慎,為了怕資料外流,不僅自己動手做去識別化,還要求國發會每天派人來拿硬碟,千萬不可線上傳資料,以免資安有漏洞。官員說,大數據(big data)時代來臨,資訊的運用可以變得更有價值。


初期,因電子發票資料庫太龐大,國發會僅先「撈出」賣場、超市銷售資訊,未來還可以擴大到百貨公司等等,「資訊一多,消費者就可降低資訊不對稱,站在較為有利的消費基礎上。」


據說,一些腦袋動得快的民眾,除了利用國發會物價資料外,也打算加上其他管道來的資訊,例如公司型錄等,開發查價軟體,未來可直接告訴消費者哪家店買東西最便宜,成為政府資訊公開下的新商機。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