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6/10/13 【NowNews/林奇芬】


人民幣TRF風暴、連動債風暴,歷史總是不斷的重演。如果總是買進自己搞不懂的產品,再多錢也不夠賠。理財之前,一定要認清產品風險再投資。最近人民幣跌破6.7關卡,又引發了人民幣TRF風暴。據新聞媒體報導,有某家中小企業損失高達200億元,一生心血盡數賠光,同時初估有3700家企業受影響,損失高達600億元以上


上周跟朋友吃飯聊天,朋友告訴我她的友人也是人民幣TRF受災戶。這也讓人回想回起2008年雷曼風暴之後,連動債投資人損失慘重的記憶。朋友說她當年也是連動債受災戶,之後就不敢隨便投資。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理財風暴,投資人該如何因應呢?簡單一句話,不懂的商品不要投資。雖然同樣這句話,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但是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如何判斷投資產品的風險呢?幾個簡單原則。




一,獲利有限、虧損無限的產品設計

我不是放馬後炮,人民幣TRF產品一推出時,我就跟周邊朋友說,這個產品不能買。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商品設計是,當人民幣升值時,升值到某個價位一定要停利出場,但若人民幣貶值時,虧損空間不設限,而且以二倍計算。這是一個賺一元、賠二元的商品,獲利有限但風險無限(其實,這是一個較複雜的選擇權產品組合)。

同時該商品合約是二年,許多投資人可能會誤以為,二年內匯率應該有升值機會,因此當面臨虧損時,不願意立刻停損出場。這又帶來後續追繳保證金、或是虧損持續擴大的風險。如果你現在去問,已經買入人民幣TRF的投資人,「你知不知道這個產品是這樣設計的?」我猜有9成以上的投資人會說,我不知道、我不懂


二,保本商品加風險產品的連體嬰

同樣的,當年連動債風暴也是如此。連動債的設計,就是一個債券產品(可能保本可能不保本),再加上一個衍生性金融商品(可能是投資選擇權、股票)。如果衍生性商品獲利,會讓整體投資收益上升,若衍生性商品虧損,就會讓收益下降,甚至產生虧損。最嚴重的情況是,債券本身違約(例如雷曼),連本金都損失。

雖然大多數債券並未違約,但連結的金融產品波動,就會對整體投資產生風險。可是大多數投資人以為,他是買進一個保本產品,並不了解同時要承擔風險商品的虧損。


三,保本產品,但忽略匯率風險與長約風險

過去幾年存款大眾受傷最多的是買進澳幣、南非幣等高息貨幣的投資人。這類投資人想要的是優於台幣定存的利息收入,但事實上,影響投資最重要的關鍵卻是匯率變化。如果買進的外幣匯率升值,還有匯兌收益利多,但若外幣貶值則要承擔匯率貶值虧損

如果只是在銀行做一年期外幣定存,萬一遇到匯率波動風險時,只要立刻解約,匯率與利息的損失有限。但若以長期保險契約投資,合約未到期之前無法解約,則必須承擔較大匯率風險

例如,在2010年初買進6年期澳幣儲蓄險合約,當時匯率是0.88澳幣兌1美元,等到2015年底到期時,澳幣兌美元是0.72。匯率損失是18%,已經吃掉大部分的利息收益。因此要注意,長期合約限制了流動性,讓你無法評估匯率風險。


四,ETF產品,正向反向都有風險

現在在台股掛牌的ETF產品越來越多,占台股成交量比重也逐漸升高,同時,一倍正向、二倍正向、一倍放空的產品皆有,從風險管理角度,商品選擇多,有更好的獲利與避險效果。但問題是,投資人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判斷,並承擔看錯方向的風險?例如,買了二倍做多的ETF,市場卻下跌,就要承擔二倍的損失。

當然投資的風險不只如此,買債券基金遇到升息時,有淨值下跌風險,投資股票基金遇到景氣不好時,要承擔股價下跌風險。努力存股想要賺股息,可是股價卻大跌,也要承擔總資產縮水風險。....各種不同的理財工具有不同的風險。


理財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沒有搞清楚自己買的是甚麼,遇到虧損了,究竟是要怪銷售員,還是要怪自己呢?寧願簡化投資產品範圍,只買自己懂的產品,可以掌握機會也能即時控制風險,才能真正安心理財


(以上為個人看法,不作為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自行判斷投資風險)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