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8/09/27 【中時電子報/任珮云】


中信金(2891)旗下中信銀發表「2018臺灣家庭理財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顯示,臺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僅獲51.3分,較去年下降1.2分,創3年新低,顯示國人退休準備度下降。


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自己到退休時所累積的金錢不夠應付退休後的生活開銷,與2017年相比,擔心「準備退休金額不足」的比例增加5%。從年齡層觀察,40歲至49歲民眾不論在退休規劃的足夠度、信心度或滿意度,分數都比50歲以上的族群低。調查結果亦發現,不論那個年齡層,家庭月收入新臺幣8萬元是重要指標,8萬元以上者的三大構面分數普遍較家庭收入低於8萬元者來得高;近七成家庭月收入低於8萬元者認為,所累積的金錢不夠應付退休開銷。


針對退休規劃準備,中國信託銀行提出健康、情感、價值、財富四大存摺觀念:「健康」含生理與心理健康;「情感」即與家人、好友、社群的關係;「價值」分為自我實現與回饋社會;「財富」指退休金流,不只個人,還要考量整個家庭甚至夢想基金。若依重要程度排序,受訪者認為「健康」最重要,其他依序為「財富」、「情感」及「價值」。




中信銀行個金營運總處總處長楊淑惠提醒,「財富」是打造樂活享退人生的基礎,常見的退休規劃三大迷思,包含低估退休花費、理財工具過於保守與醫療規劃不全,許多人誤以為退休前後的生活開銷差不多,忽略醫療、旅遊等額外支出,輕忽高齡者面臨的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照護需求。為協助民眾破除退休迷思,楊淑惠總處長提出「退休規劃六大心法」:及早開始、紀律投資、專款專用、定期檢視、四本存摺、多元並進。


楊淑惠總處長表示,越早開始累積財富並培養紀律投資習慣,每月需存的錢越少,也有時間的複利效果。累積財富的另一重點是專款專用並定期檢視,建議民眾不妨打造「1+3」資金池,除了原本儲蓄池外,針對退休、醫療與傳承等需求另準備資金池,依照不同目的將資金撥入專屬帳戶。值得注意的是,若存完退休金、再存買房資金、接著存子女教育金,恐延宕財富規劃,採多元目標並進、專款專用才能有效累積財富。


此外,中信銀行根據不同世代提出規劃建議,35歲至40歲的青壯年忙於家庭開銷與子女教育金,需培養儲蓄與投資習慣,採多元目標並進,做好家庭責任風險轉嫁與退休規劃準備。理財工具方面,建議使用高槓桿壽險保障之增額壽險或具穩健增值商品,如全球股票型基金、平衡型基金、目標到期基金、保本型基金,逐步累積退休金


41歲至49歲的壯年世代著重退休金準備,同步建構重疾、殘扶醫療防護網,可考慮利用主約搭配附約方式如增額壽險主約與醫療險附約,或透過兼具醫療保障與滿期金功能之還本醫療險、還本癌症險、還本重大疾病險等,除了有終身醫療保障外,還本金另可作為退休金來源。


50歲至59歲準退休世代最擔心年老醫療開銷,亦重視資產傳承與預留稅源。針對年老醫療照護,可選擇殘扶險、長照險,或利用具穩健還本金與撥息商品自行創造醫療帳戶。資產傳承方面,建議選擇具身故給付之終身壽險,如還本終身壽險、增額終身壽險,透過保險金指定受益人方式,達到二代照護的目標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