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9/05/23 【工商時報/彭禎伶 、 魏喬怡】


想投保壽險保單6到10年就「獲利出場」,未來恐怕「沒門」!保險局22日宣布,將依被保險人到達年齡訂定傳統壽險死亡保障占保單價值的比率門檻,即保額一定要大於保價金,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說:「提高一點保障,才會符合保險商品的屬性,避免過度趨向於理財。」







買單純儲蓄險難度大增


以白話文來說,就是保戶一定要付出成本買一點死亡保障,不能像銀行存款一樣就單純計算利息,壽險業者表示,未來壽險保單的內部報酬率(IRR)只會比銀行定存利率高「一點點」,且保戶要「保本」的時間,即保價金大於總繳保費的時間會延長,買單純儲蓄險難度大幅提高。


保險局預計今年就會公布門檻標準,目前只有投資型壽險訂有死亡保額占帳戶價值的比率門檻,即15~40歲者死亡保額需占投資帳戶價值的130%,41~70歲要有 115%,71歲則降為 101%,施瓊華表示,投資型壽險的門檻會再拉高,同時要新增傳統壽險的死亡保額占保價金的門檻,是依被保險人年齡訂定,如無論幾歲投保,在30歲那年死亡保額要達保價金的120%、40歲可能110%,即壽險公司一定要承擔一定的保障風險,才叫保險。


有緩衝期,或明年實施


保險局正在試算各家主力保單的死亡保障比率,確切門檻比率還要跟壽險業者討論,會給予緩衝期,最有可能是2020年開始實施,因此壽險業者預估可能會出現「停售效應」,接著2020年就是「保單懸崖」


近年熱賣的類儲蓄險保單,即保額可能低於保單價值準備金,保戶用解約方式取回保價金還大於總繳保費,若新台幣保單投保6到7年的內部報酬率(IRR)有2~2.5%,美元保單則有3%以上,過去是用利變年金,在保險局限制解約金、要求保單不得虧損及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後,近年都轉往利變壽險。


解決壽險保費激增問題


從2014年到今年初,利變壽險新契約保費已突破3兆元,且據保險局統計,這種短期儲蓄型保單約占新契約保費的54%,造成壽險保費快速成長,資金去化不易,才引發後續國外投資比重過高、無助解決利差損等問題,並且對接軌國際保險財務準則(IFRS17)將無幫助,並可能讓缺口擴大,因此才決定要「下重手」。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