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7/04/25 【好房網News/林奇芬】
行政院推出8800億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4200億元預算放在軌道建設,成為這次的施政焦點。在這個計畫下,誰是最大受益者?台灣整體經濟能因此帶動,邁向下一波成長嗎?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前大喊,要「讓美國再次偉大」。川普的政策包括增加國內建設、製造業回美國、企業減稅、課邊境稅…等,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項政策落實。台灣行政院也在3月提出「前瞻基礎建設特別計畫草案」,編列8800億元特別預算,這個計畫能「讓台灣再次偉大」嗎?大家也引頸期待。
在這次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軌道建設預算高達4241億元,幾乎佔了一半預算,成為政策焦點。軌道建設共計38項計畫,包括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桃園都會區鐵路地下化、高雄捷運岡山路竹段延伸、桃園捷運綠線延伸至中壢、新竹環線輕軌、台中捷運藍線、基隆輕軌、恆春觀光鐵道計畫等。
這個計畫雖然對於國內建設很有帶動效果,但是對於台灣目前急需的經濟轉型,或強化競爭力,好像沒有太大作用。五個觀察如下:
一、軌道經濟可帶動原物料需求
基礎建設一定會帶動鋼鐵、水泥、機電設備等原物料需求,對相關產業有一定的激勵效果。
二、軌道經濟可帶動房地產成長
軌道建設最大受益者是房地產業,過去經驗只要交通建設改善,就可帶動沿線房價上揚。特別是交通軌道尾端的房地產,原先房價可能偏低,但透過交通改善、縮短通勤時間,可以大幅提升價值。不過,這可能與平抑房價的政策想法背道而馳。
三、軌道經濟無法帶動就業成長、提高薪資
基礎建設需要大量勞工,不過這些需要耗費體力的工作,台灣民眾並不想參與。若這些建設需求量大,反而需要引進大量外勞,而且薪資水準不會太高。對於增加國內就業、提升平均薪資水準,看不到實質幫助。
四、軌道經濟無法帶動產業轉型
台灣企業目前面臨紅色供應鏈挑戰,需要提升產業研發、技術能力,另外,在電腦、手機成長趨緩下,也需要快速布局下一波產業革命。但軌道經濟並無法帶動相關產業轉型或升級,也沒有綜效擴散效益。
五、軌道經濟無法帶動軟體知識產業成長
目前全世界的經濟已經逐漸從實體經濟,走向虛擬經濟。例如,亞馬遜讓零售產業備受挑戰,FB社群行銷遠勝傳統媒體行銷、蘋果Apple Pay電子錢包挑戰紙鈔支付時代。這幾年全球都在積極發展大數據、雲端、智慧家電、智慧生活應用…等。台灣過去是電子製造大國,但在電子化社會卻是落後大國,現階段是實體軌道經濟投資效益大,還是軟體知識產業投資效益大,頗值得思考。
整體而言,這次前瞻基礎建設有一半預算放在軌道經濟,顯示軌道經濟是主要焦點,而這個焦點的最大受益者,主要是房地產業者與基礎建設產業,其他產業只能自立自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