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8/12/20 【工商時報/陳碧芬】


舒適的退休生活人人想要,多數台灣民眾現在也愈來愈明白退休規劃的重要,滙豐(台灣)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部資深副總裁王金生指出,「想要」和「真正做到」是有距離的,從調查可以看出,問題在於能否掌握足夠的資源以安享晚年,這一點上台灣民眾普遍沒有信心。


滙豐集團調查報告「未來的退休生活:實現零落差」連13年調查16個重點市場,台灣為其中之一。今年調查問題中,有一題是「未來退休生活的主要資金來源為何」,受訪者可複選回答。


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有五項主要資金來源,包括現金/存款帳戶、個人退休金專戶、勞保老年給付、雇主提撥退休金、壽險/儲蓄險,約75~69%的民眾均繞著這些管道作為未來退休生活的準備。




王金生指出,這TOP 5主要資源來源,蠻符合國人理財習性,多是為短期目標,以儲蓄為主,卻不符合國際社會為退休而準備的長期計劃,這些來源都難以對抗通膨,更看不到資產配置規劃原理,所以才會出現多數處於工作年齡的台灣民眾,認為未來的退休生活「處處是挑戰」。


該調查特別針對未來潛在的照護支出進行民眾問卷,結果顯示,67%受訪者對未來退休所需的安養、照護費用感到憂慮,此外約半數受訪者對安養機構(49%)、居家照護(41%)所需費用還算了解,但僅不到兩成(18%)正為這筆費用做準備,顯示許多人還沒將相關需求納入退休規劃的重點。


歐美社會一般退休規劃短則十年、長則30年,王金生指出,像滙豐集團的外籍同事,在退休規劃上會事先計畫好準備功課,會問過專家,有紀律地定期定額不中斷,投資標的穩健為主,亦不會把資產傳承列入退休規劃,但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每五位仍處工作年齡民眾中,僅一位每個月會定期儲蓄至退休帳戶作理財規劃,和國外習慣極為不同


滙豐(台灣)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暨財富管理事業處負責人葉清玉表示,國人平均壽命屢創新高,因此更應該主動探討並具體化自己退休以後的各種需要,了解退休階段會出現的必要開支。同時在開始有固定收入時,儘早開始為退休而儲蓄以享受複利的好處,即使每月額度不大,也可享長遠效益,才能實現自身對退休生活的期待。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