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規劃代辦各項銀行貸款,企業貸款店面營運週轉金、房貸轉貸增貸、信用貸款整合債務降低利息月付金、二胎房貸等。諮詢方式Line I.D搜尋:jerry.chu/0985-666-807/email:jerry.chu@yahoo.com.tw/FB:【Jerry銀行貸款相談室】/朱先生

目前分類:人不理財、財不理人觀念篇 (185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轉載 2020/08/13 【工商時報/黃惠聆】


疫情尚未結束,全球經濟開啟後的復甦之路艱辛,各大央行持續採寬鬆貨幣大門來因應,使得利率愈走愈低,而且短期間內利率不太會反轉向上。專家學者一直提醒投資人目前要存退休金,絕對不能只是將錢存銀行而要投資,退休投資還要有好策略才能累積更多的退休金準備。


後疫情時代,低經濟成長率、低能見度、低利率及高波動的新常態,加上目前債券殖利率已滑落至20年前不到一半的水位,退休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一直在宣導現在不應該用定存來做長期的退休理財,因為定存沒有辦法抗通膨、抗長壽風險的,應該用基金和股票投資來替代定存。如何從定存以外的金融商品尋找新的收益機會,成為投資新課題。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8/12 【ETtoday新聞雲/文章來源:鏡週刊】


金融族群除權息大戲起跑,隨著民營金控如國泰、富邦、中信等已除權息完畢,本週緊接著換公股金控輪番上陣,包括第一、合庫、兆豐、華南等都將開始密集除權息。然而,目前已除完權息的金融股,幾乎清一色呈現貼息,不免讓存股族有些擔憂,但專家表示,受疫情影響,呈現貼息是「正常揮發」,空手者反倒應開始等待進場時機。


「除權息前,反應的是去年業績,除權息後,才開始反應今年度的業績表現,因為受到3月疫情影響,業績不好是可以預期的。」存股達人孫悟天強調,今年貼息是正常,「因為業績就是不會好啊。」


確實,攤開已除完權息的金融股股價走勢,目前除了京城銀順利填息,其他金控如國泰、富邦、中信、玉山等皆呈現大貼息狀態。然而,站在存股的角度,孫悟天表示,當前是否呈現貼息並非重點,建議可以分成2個角度做調整。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8/11 【ETtoday新聞雲/林妤柔】


有些民眾選擇買金融股當作存股,認為比其他類型的股票更穩定,但投資金融股也有風險。財經作家《畢德歐夫》表示,不少投資人以為領股利、股息就是在存股,事實上根本是被套牢,「別用『定存股』這名詞來騙自己」。


畢德歐夫在粉絲團表示,自己常收到讀者來信,說手上有一筆定存到期或儲蓄險到期,問可否投資台灣的金融股當定存,但他認為,在投資金融股前,要先注意5種風險。畢德歐夫指出,首先,任何股票投資都有風險,雖然「定存股」這名詞完全打中台灣投資人的心,但任何股票投資都不是定存,務必理性去分析


第二點,假如銀行股每年都能穩賺4~6%的股息,這樣一來,銀行就不必拼命推銷各種理財商品,理專也不用每個月揹負龐大的業績壓力,只要用力買進自家公司的股票,賺股息就好,所以還是有些風險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8/11 【工商時報/黃惠聆】


為持續推動退休準備觀念,集保結算所與國內最大線上基金平台基富通、山水民調、私校退撫儲金管理會合作,做了「萬人退休準備大調查」發現,「好享退」也有逾半參與者對退休準備有信心達標


根據基富通針對參與者調查回收逾5千份問卷統計顯示,其中有85%受訪者表示願意推薦給親友、67%表示專案兩年時間到期後仍會繼續投資


基富通董事長林修銘表示,過去一年全球投資市場大洗三溫暖,尤其今年3月所有投資商品因疫情出現大回檔,許多資金快速撤出市場,但同時也有很多投資人選擇逆勢進場。這些有加碼的人,不論是好享退參與者或全體國人,有50%的受訪者有明顯獲利,凸顯低檔加碼對投資表現的挹注明顯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8/6 【經濟日報/楊筱筠】


新冠肺炎疫情真的衝擊收入!渣打集團最新調查,發現疫情發生後,23%台灣人所得減少,也有半數以上台灣人預期工作或收入會受影響,這也讓82%台灣人表示,疫情過後願意更加努力工作。其中45歲以上的台灣人,有85%願意更努力工作,以彌補可能減少的工時或薪資,比例遠高於全球平均的63%。而34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對於在後疫時代發揮數位知識,與技能並更加努力工作感到最有信心。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8/04 【ETtoday新聞雲/王曉敏】


一些理財新聞常會描述那些有錢人是如何透過炒股、炒房、繼承遺產致富,這可能會給讀者一種印象,即躋身有錢人的最佳方式就是投資股票。但《富比士》專欄作家齊特曼(Rainer Zitelmann)表示,觀察全球富豪名單即可發現,世界上的億萬富豪幾乎沒有人是靠股市發大財


齊特曼指出,綜觀全球排行前幾名的大富豪,大多都是靠創業成為有錢人。包括亞馬遜創辦人兼CEO貝佐斯(Jeff Bezos)、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Google聯合創辦人佩奇(Larry Page)及布林(Sergey Brin)、甲骨文公司創辦人兼CEO艾利森(Larry Ellison)等。


在全球10大最富有的人中,只有「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唯一透過投資股票而致富者,但他也不是典型的股市投資人,股票對巴菲特來說不過是對公司做出實質投資的一種工具。而上述舉例的大富豪中,全部都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而非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繼承人。把範圍拉大一點,在《富比士》美國400富豪榜(Forbes 400)上,大多數的人都是創業者。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8/03 【ETtoday新聞雲/吳靜君】


中央銀行今年三月宣布降息,民眾是否增加購屋意願呢?第一銀行台灣房屋聯合公布「2020房貸大調查」,了解民眾的房貸經驗,購屋者表示,挑選房貸的優先條件,高達88.9%的人最在意「房貸利率低」,其次為房貸成數高(50.1%),以及手續費低(48.6%)。而今年降息後,51.8%的人有增加購屋或換屋意願,其中包括22%的民眾已有房,但仍想再買一間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30 【ETtoday新聞雲/陳心怡】


富達投信首次將大規模女性投資主題調查帶來台灣,發佈「投資成就新女力」調查報告。調查發現84%的台灣職業女性有投資行為,相對日本(23.5%)和澳洲(48%)更高。調查也顯示,台灣女性在個人財務管理上擁有自主權,但是她們對自己的投資決策信心不足;此外,台灣女性高度重視退休儲蓄,但財務計劃缺口較大


富達投信董事長陳思伊表示:「作為投資與退休領域的專家,我們希望針對女性理財投資與退休規劃,詳細分析台灣女性在投資理財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探討解決之道及提出建議,幫助更多台灣女性通過投資達到個人目標,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這次調查發現,台灣職業女性的平均總流動資產為新台幣 250 萬元,佔台灣男性平均的 61% (新台幣 410 萬元)。雖然台灣女性相對缺乏資本,但有八成台灣職業女性表示可以自行決定如何運用其個人收入。相較之下,只有63%的台灣男性受訪者持有相同看法。在英國,只有 56%的女性表示會為自己的財政做所有決定,較台灣職業女性為低。


 

台灣女性在個人財務管理上擁有自主權,但是她們對自己的投資決策信心不足,只有超過三分之一(36%)的女性對自己的投資有信心,相較卻有一半以上(52%)台灣男性在投資上對自己有信心。 年輕女性(25-34 歲)在投資上相對保守,主因是她們缺乏知識有四成年輕女性認為「欠缺知識」是她們主要的投資障礙;而在她們之中,有近六成(59%)認為,「如果投資機構幫助她們了解如何投資,她們會投資更多」


此外,調查還發現,台灣女性非常重視退休議題,接近一半女性將退休儲蓄訂為其首要財務目標。台灣職業女性和男性的退休儲蓄目標—女性為1810萬,男性為2040萬,以及台灣女性預期退休後每個月需要 48,000 元,才能享有舒適的退休生活。


雖然台灣女性非常重視退休準備,但其中僅一成五(15%)認為自己所制定的財務計劃足以讓自己在退休後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中年女性(35 至 49 歲)在退休規劃方面並沒有比年輕女性(25 至 34 歲)來得活躍。調查也發現只有接近一半的女性受訪者對實現自己的退休目標有信心,低於男性(59%) 一成以上。


富達投信投資部主管張翠玲表示:「雖然台灣職業女性投資理財和退休儲蓄的意識很強, 但是由於女性的退休儲蓄比男性少,加上女性平均餘命較長,我們建議女性可以通過『KPI』投資理念成就新女力,達到長期財務目標。」一、 「K」nowledge - 填補知識缺口,加強信心;二、「P」lanning - 財富規劃,越早行動越好;三、「I」nvestment - 多元投資,平衡保本與收益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30 【工商時報/孫彬訓】


為勾勒台灣民眾退休理財的樣貌,施羅德投信、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Smart智富月刊共同舉行調查,退休理財規畫出現兩大意向,一是退休理財行動力大幅提升,有97.1%的受訪者已有退休規畫,對照過去調查,退休理財準備行動力落在40~50%區間,如今出現明顯成長,代表民眾退休規劃的意識相對成熟。二是接受延後退休概念,受訪者平均預定的退休年齡為60.86歲,與往年58~59歲間的計畫年齡來比,突破60歲大關。


施羅德投信總經理謝誠晃表示,過去七年施羅德投信一直透過問卷調查追蹤台灣民眾對退休規畫的看法與行動。從今年調查結果發現,或許是受到年金改革、高齡少子化、經濟前景不確定、低利率趨勢等議題觸發,民眾對退休規畫的意識提升、行動變快,這是一件好事。


調查亦詢問受訪者,退休理財規畫最重視之處,看見「重保本、想月領、要應變」三大發現。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29 【ETtoday新聞雲/曾筠淇】


不論有多少收入,都應該有基本的財務目標,並努力實現,IG帳號「fumoneey」就以「5個你要實現的財務目標」為題,發文說明有哪些必須達到的目標。文中指出,像是還清債務、建立緊急預備金、擁有多重收入、了解稅務、計劃退休全都是基本的財務目標,越早實現就能越早打好財務基礎。文中整理了5個要實現的財務目標: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21 【經濟日報/楊筱筠】


中信金控子公司台灣人壽政治大學昨(20)日共同發布高齡社會退休大調查,發現退休準備年齡大幅提前,從過去43.29歲提早到30世代的37.87歲,退休準備時間相較2016年提早了5.42年,從當年的15年變成21年。


因政府精算報告預估我國勞保年金有破產危機,外界預期政府勢必降低勞保年金給付比率,愈來愈多人意識到必須「靠自己」來準備退休金


這項2020年退休生態調查還顯示,台灣民眾對於退休信心指數不及格落在55分、退休充裕指數落在67分勉強及格,但退休生活滿意指數落在81分,顯示民眾對未來退休財源充滿不確定感。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27 【ETtoday新聞雲/文:鏡週刊】


「定存利率0.8%,這檔高息基金年配8%。」這樣的好康,你能不心動?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啊!當網路上一而再、再而三出現高配息基金的受難者時,投資人早就應該要提高警覺。而面對理專的攻勢、面對商品的迷人糖衣,大家一定要學會見招拆招,才能不成為下一個受難者。


「先生、小姐,這邊有個賺錢的機會,年配息8%,要不要了解一下?」這樣的電話,幾乎人人接過,大家都知道電話那頭的人是銀行理專。值得玩味的是,一位資深理專卻點破說,「若真的穩賺不賠,那自己賺就好,為何要告訴你?


30歲的小楊是個上班族,去年有筆2萬美元定存到期,「當時理專推薦我投資『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基金』,說配息率8%,10年後我累積領的利息就相當於投入的本金,幾乎保本。」


沒想到今年3月基金投報率跌至-20%,「原本每月可領到100多美元的息收也縮水。想要贖回,理專卻說要支付3%手續費。雖然現在稍微反彈,但帳上損失也快2千美金。」小楊無奈地說。


根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資料顯示,受疫情影響,國內外經濟動盪,今年第一季申訴、評議案件都比去年同期增加2至3成。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申訴案件共2270件,比去年同期增加558件;今年第一季申請評議案件共623件,比去年同期增加130件。檢視銀行業爭議類型,「受理存款、開放帳戶爭議」為最大宗(10%),其次是「違反受理業務應告知事項義務爭議」(9%)都與理專服務息息相關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26 【鉅亨網/郭幸宜】


民眾投保時填寫「身故保險金受益人」前最好先做足功課,根據保險業者觀察,投保人在填寫受益人時常出現兩大迷思,包括:指定「法定繼承人」但忽略繼承順序,或是要求某一身故保險金受益人放棄保險給付金繼承


AIA 友邦人壽以火紅的電視劇「我的婆婆怎麼這麼可愛」為例,劇中就有幾個民眾容易誤解的身故保險金受益人指定問題,包括不清楚「指定受益人」與「未指定受益人」的差別,甚至部分人還認為可以要求放棄保險理賠金等誤解。


AIA 友邦人壽表示,部分民眾投保時會指定身故保險金受益人為「法定繼承人」,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但民法對於繼承順序與應繼分的分配比例有相關規定。以劇中的婆婆為例,當初替兒子投保時,在保單受益人僅填寫「法定繼承人」;而在其兒子婚後,婆婆也沒有變更指定受益人,造成婆婆誤以為媳婦將成為其兒子身故保險金給付之「唯一」受益人。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21 【NOWnews/盧燕俐】


截至7月20日,合一連吞七根跌停,OTC指數單周也重挫5.2%,不少慘遭套牢的年輕散戶,滿心期待本周絕地大反攻;台綜院創辦人劉泰英日前示警「台股有些瘋狂」,引發了業界「台股是否已泡沫化」的論戰,筆者的親身觀察則是,即使泡沫不會立即戳破,但投機氣氛高漲,投資人務必提高警覺


根據證交所資料,今年上半年新開戶數多達62.6萬戶,其中,第二季每月動輒增加8到10萬戶,比起去年同期的3到5萬戶,新增一倍多,且零股買賣大爆發,交易占比已超過15%,呈現了「散戶也瘋狂」的現象。


年輕散戶敢衝敢買,不在乎本益比,比較在意本夢比,也願意追逐生技和高價股,並相信「萬般利空,不敵寬鬆」,認定美國QE無上限、全球央行大撒錢,股市一定漲不停,有的甚至才剛拿到紓困金,就轉手進場買股。


我鼓勵年輕人學習理財,但絕非盲目追高、借錢投機。尤其近來看到幾個現象,令人憂心。像是我例行性的演講場合,幾乎場場爆滿,甚至有宗教界人士來聆聽;還有多年不見的親友,紛紛打電話來要明牌,私下勸我,「聽說合一會拉到1000元,你不買實在太可惜!」更遑論每天都有陌生網友私訊我,直問「聯發科幾月會漲到1000元?」「旺宏會漲回50元嗎?」散戶瘋狂的行徑,約是20年來首見。


直到這次合一股價腰斬,連帶生技股重挫,不少股市新鮮人初嘗敗仗,才發覺股市真的也會跌。有人抱怨,「起初做很順,但沒想到,這周全吐光還倒賠」,也有人懊惱著,「原來當沖並不好做,已賠了兩個月薪水。」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13 【好房網News/林奇芬】


全球低利率時代來臨,台灣的利率也下滑,根據統計今年5月五大銀行平均房貸利率已經來到1.35%,創下歷史新低。而另一方面,股市卻是大幅上漲,台股更要挑戰歷史新高。借房貸去投資是不是划算的買賣?只要符合三個條件,你可以利用房貸,幫你創造財富。 三個條件,你該不該借房貸投資?


一,房貸本金餘額已經降至5成以下

首要條件是房貸餘額已經低於五成,例如原先借房貸1000萬元,現在未償還餘額僅剩500萬元。這表示過去幾年已經陸續償還負債,為自己累積了一些資產。如果房貸餘額已經降至5成以下,跟銀行談增貸,有機會貸出二到三成以上資金,同時因為跟銀行有長期往來,也可以拿到較低的房貸利率。例如目前平均房貸利率水準已經降至1.35%,但優質客戶可能還可以低至1%、1.2%。


二,房貸之外,沒有其他負債

房貸是利率最低的一種貸款,若個人除了房貸之外,還有其他負債,建議借房貸先還債,以免高利息損害個人資產。若是除了房貸之外,沒有其他負債,則借房貸來投資,是可以考慮的理財策略。


三,投資標的有穩定報酬率,且優於房貸利率

由於目前是低利率環境,銀行一年期定存已經降低至0.8%,所以資金不適合放在存款,而要尋找更高報酬的標的。若可以找到4%以上報酬率理財工具,扣除投資成本1.5%,還有2.5%獲利空間。但因為是借錢來投資,無法承擔太大風險,因若萬一投資產生虧損,反而是雙重損失(房貸利息+投資虧損),所以最好選擇有穩定報酬的理財工具。


該投資哪些產品呢?以下幾個投資方向可以考慮。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20 【鉅亨網陳蕙綾】


繳了一輩子的勞保年金恐在 6 年後破產,政大風保中心與台灣人壽今 (20) 日共同發布「2020 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其中三大指標中,台灣民眾對於退休信心指數不及格落在 55 分、退休充裕指數落在 67 分勉強及格,但退休生活滿意指數落在 81 分,顯示民眾對未來退休財源充滿不確定感,尤其退休信心指數之中,民眾對政府退休金制度的信心分數僅 50 分


退休信心指數包含:政府退休金制度信心分數、長照保障信心分數以及健康保障信心分數,分別是 50、55、60 三個分數均落於不及格或剛好及格。調查發現,民眾對第一層政府退休金制度信心度再調降落入紅燈,較 2019 年橘燈更向下修正,其中 40 世代對未來退休金制度不信任度最高。


然而,在「自己準備退休金的信心度」則從紅燈轉至黃燈,表示多數受訪者認為,自己準備的退休金足以支撐未來退休生活的充裕信心程度提升;而個人退休金財源 「自己儲蓄所得」今年首度擠下「第一層社會保險」,依靠個人儲蓄所得竟已躍升至第一位,顯示「退休靠自己」的信念更加深化,且民眾每月願意為退休準備投入的每月平均金額為新臺幣 15086 元,較去年 8685 元增加 6401 元,成長超過七成,代表對政府退休金制度缺乏信心,意識到要靠自己才能擁有理想的退休生活。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20 【ETtoday新聞雲/曾筠淇】


許多情侶交往一段時間後,因為想共築未來,所以會一起儲蓄、理財。自由工作者「G理小姐&山姆先生」發文表示,戀人能一起理財當然是好事,不過若是能將衝動消費、亂消費、錢只放定存而不投資等5種常見的壞毛病改掉,就可以更有效的理財,也能更快走向理想的將來。


G理小姐&山姆先生在IG「ms.g__mr.s」上發文表示,如果情侶要共同理財,一定要知道「5個你必須要改掉的習慣」。第一個是「衝動消費」,許多人一看到特價、滿額禮等,就會為了湊到優惠價格,反而購買了一堆本來不需要的東西回家,以為自己有省到錢,其實卻花費更多


第二個是「習慣刷卡或分期付款」,使用信用卡容易預先滿足慾望,分期付款則會讓人每個月無痛的多付錢,因此如果真的要使用信用卡或分期付款,就要好好養成記帳的習慣,清楚自己的花費,更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19 【ETtoday新聞雲施怡妏】


購買大型家電,或是金額較高的商品時,總會讓消費者再三猶豫,分期付款便成為成功說服的方法之一,雖然很方便,但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種壞習慣。「價值思維」因此整理出三點,分期付款零利率會出現的壞習慣。


一、衝動消費

看到自己心愛的東西時,會想馬上去買,尤其是當業主喊出「限量」口號時,會加深想得到的慾望,若商品可以透過零利率分期付款,消費者購買的可能性也會跟著增加,然而在無形之中,可能會買到越來越多不需要的商品,在慾望退去之後,對自己的衝動行為感到後悔。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18 【蘋果日報/林佩萱】


買房殺價是一門學問,不只現場的談判技巧和心理戰,也要做知識功課。《蘋果新聞網》採訪新建案專家和房仲,整理買方在購買新屋和中古屋時有效的殺價10撇步,以供參考。


專家表示,賣房的建商和代銷業者看過的殺價技巧比大家都多,與其在現場耍心機,不如建議民眾多往知識化的方向做功課,例如掌握區域各新建案行情以利談判、關注地產新聞掌握建案銷售成效有利議價、成為建商代銷客戶名單可在潛銷階段拿到較優惠價、留意進場時機、關注建商財務狀況也可知殺價空間等等;在購買中古屋方面,查詢附近實價登錄已是基本功、也可搬出預算或家人當擋箭牌、適時欲擒故縱放長線釣大魚、示弱、拉「五同」以拉近距離等也值得一試。


住展雜誌研發長何世昌表示,殺價撇步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不想買貴,甚至議到更好價格,第1撇步,消費者可以拿A案的價格砍B案,先了解同一區內有哪些新建案,認真做功課,拿其他較低價的建案向真正想買的建案砍價。個人殺價能力有限,不妨找家人或朋友「團隊合作」也可見到意外效果。


第2撇步,何世昌說,消費者可請家人和親戚朋友幫忙,以不同的2-3組買方看房出價,價格越出越低,屋主或案場銷售人員看到這一情況,自然想賣給出價較高的一方。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2020/07/14 【ETtoday新聞雲/楊絡懸】


如何透過儲蓄,進而買房與規劃退休生活,一直是多數民眾思考的理財議題。財經專家建議,保險作為理財工具,除了能規劃保障、分攤風險或補償之外,也可透過「強迫儲蓄」的觀念,完成自己短期的目標。


錠嵂保險經紀人區經理楊閔向《ETtoday新聞雲》記者表示,如果民眾擁有短期目標,按照計畫規律存錢,拉長時間一點一點慢慢存,負擔較輕也較沒有壓力。以「買房」為例,年輕民眾想要買房,必須面對「頭期款」與「房貸」兩大難題


楊閔分享,民眾可以利用「假性房貸」作為儲蓄技巧。「假性房貸」的意思是「明明我沒有買房,卻幻想我已經買房了」,接著每個月規定自己,用薪轉帳戶固定匯款至另一帳戶,金額在能力範圍之內也不會影響生活,例如月薪5萬元,每月轉存2萬元,每年存24萬元,6年後即有144萬元,用長期累積的時間特性解決購屋頭期款的問題。


 

文章標籤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