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20/11/21 【經濟日報/仝澤蓉】


與日、韓等鄰國相較,台灣人平均退休年齡較早,為了避免老了經濟斷炊,還得出去打工,發生「退而不休」窘境,許多人規劃投保儲蓄險,當理專以保單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內部報酬率)比定存利率高為誘餌,繳費期間還可年年拿一筆零用金,期滿解約就有一大筆錢,你心動了嗎?小心落入了儲蓄險就是儲蓄的誤謬,保險需要時間累積效益,把儲蓄險當成定存,是無法彰顯保險實際功能的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10月的最新「勞動參與率」數據指出,我國屆齡退休(60至64歲)卻仍繼續工作的人口比例,男性與女性各為50.2%與24.1%,這與2018年的45.8%與18.4%相比,呈現上升趨勢。另外,依據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結果,2019年全體家庭戶數為873.5萬戶,其中經濟戶長為65歲以上的家庭數為193.5萬戶,較2018年的189.6萬戶增加2.1%,若與五年前(2015年)的165.1萬戶相較,則增加17.2%。這些數據凸顯台灣社會出現的現象,愈來愈多屆齡退休的人無法或不敢安心退休



面對台灣社會高齡化和少子化趨勢,「養兒防老」早已成為過去式,每個人都應該思考如何當一個經濟獨立的老人,金融保險市場因此也提供多樣保險商品,希望協助民眾一起創造「晚美」生活。

 



但是此類商品選擇品項多,一般人較難全面理解,很多保守型投資人喜歡把還本型壽險商品與銀行的定存利率做比較,以IRR或「比定存利率高」的概念,一昧追求繳費期間的年年還本,反而忘了保險商品對退休生活規劃的本意,甚至將提早解約誤信成彈性資金調整,在繳費期滿(6年期或10年期)就解約,輕忽保單解約產生的手續費或保單滿期後對退休生活正面的固定收入效益等


規劃用於退休保險商品的用意,無非是希望為能利用六到十年短期的資金累積,長期鎖定資金以放大價值,等到達退休年紀時,便可透過領取固定金額,讓自己退休時仍能有餘力自給自足,進而照顧家人的生活。


AIA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指出,對不確定的恐懼,讓許多人透過保險商品來轉移可能會發生的潛在風險,而購買所謂的還本型壽險就是想轉移對未來退休生活不確定性恐懼感的最佳例子


侯文成說,熟悉金融理財的人都知道,當計算一些金融商品價值時,主要是衡量未來能夠帶來的現金流量,而其中大部分的來源則是最後的期末價值。真正對退休生活能發揮作用的保險商品,不會希望影響保戶這三、五年的生活價值,而是希望能讓保戶透過六到十年的持續繳費,累積財富,鎖住資金,以期在退休享樂年齡時可擁有最大化的「期末價值」。


愛因斯坦曾說「複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可怕」,這句話凸顯了「時間」的重要性;保險的利率功能一定要用時間累積,才能放大,愛因斯坦沒有告訴你,保險不要提早解約,但或許你該從前人的金玉良言中體會到,眾多保險商品有不同的設計邏輯存在,保單的價值往往不如表面上所看到的那麼簡單,切勿因錯誤觀念,而犧牲能為未來退休生活所創造的最大價值。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ry 的頭像
    Jerry

    Jerry's理財理債小棧~銀行貸款規劃管理顧問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