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23/05/08 【今週刊/黃伃彤】

 

央行4日發布第一季理監事會議記錄摘要,其中一名理事表示,台灣以半碼速度調整利率的做法,在全球各國央行並不常見,將可能造成台灣長期低利率,落入「流動性陷阱」。然而,央行5日特別發布新聞稿澄清,原先發布之內容已與該名理事確認過,但接獲該理事來函須將「流動性陷阱」更改為「低利率陷阱」。

 

對於這次的「改口」事件,該名理事受訪時表示,其實是誤會一場。「根據會議當天的錄音檔,我發言時確實是說『低利率陷阱』,但秘書處的紀錄寫成了『流動性陷阱』,而我確認時並未檢查出來,就擲還給秘書處。」因此,該名理事表示,他當下即提出「低利率陷阱」一說,並未有事後改口一事。

 

該名理事認為,回顧2000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決策模式,在升息時似乎比較謹慎,在早期經濟成長率高且失業率低的部分期間,央行持續以半碼的速度調整政策利率,在全球各國央行政策利率調整上並非常態,此作法可能會造成台灣長期低利率,落入低利率陷阱。此外,他也建議未來一旦國內外經濟開始穩定成長,央行應儘量與國際間央行採取一致的做法,即以1碼作為貨幣政策利率調整的幅度

 

但,「流動性陷阱」與「低利率陷阱」究竟有何不同?

 

其實,兩者都與「低利率」有關。所謂「流動性陷阱」,是由總體經濟學創始人、英國知名經濟學家凱因斯提出的理論,指的是當利率降低至一定極限後,央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所增加的貨幣供給將無法進一步降低利率,此時貨幣政策宣告無效,無法刺激經濟。

 

「低利率陷阱」,根據該名理事的解釋,則是由於低利率環境造成投資人的逐利行為 (search-for-yield),亦即鼓勵投資人承擔更高風險,競相追逐高風險投資標的,包括股票與房地產等一旦資產市場過熱造成金融不穩定與金融危機,央行就必須繼續再以低利率來因應金融危機;同時,顧忌到已經過熱且高度信用擴張的房地產市場,在必要時,央行也較不敢積極升息以對抗通貨膨脹。如此一來,就陷入所謂的「低利率陷阱」。 

 

舉例來說,歐洲曾被認為在2000年至全球金融海嘯時期陷入「低利率陷阱」,在知名期刊《銀行與金融雜誌》(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年刊登的論文——《利率與銀行風險承擔》(Interest rates and bank risk-taking) 一文中,作者對十六個歐元區國家的銀行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銀行風險承擔與利率之間存在高度的負相關,低利率環境使銀行擁有更多與高風險相關的資產,並改變了歐元區銀行投資組合的結構,使其往更高風險的方向發展

 

反觀台灣,該名理事表示,目前台灣的房價由於長期低利率,從2001年第4季(房價最低點)到2022第4季的累積成長率已達304%。「對我而言,我更擔心台灣落入『低利率陷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ry 的頭像
    Jerry

    Jerry's理財理債小棧~銀行貸款規劃管理顧問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