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4/06/03 【聯合報/陳怡臻】
金融海嘯後,基金投資興起一股「落袋為安」觀念,配息商品順勢成為熱門標的。近年景氣逐步回溫,雖然資金開始回流全球股票型基金,但市場信心尚未完全恢復,投信業者認為,具備高股利題材的股票資產,仍是目前較穩健投資趨勢。
根據統計,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資金大幅流入債券型基金,連續五年撤出全球股票型基金,直到2013年才明顯「由債轉股」,資金開始大幅淨流入全球股票型基金,顯示投資人對股票資產的信心正逐步恢復。今年來,高息股卻在股息保護下表現亮眼,其中亞太(不含日本)息股近三個月以7%漲幅居全球高息股之冠;此外,目前亞太(不含日本)高息股本益比約11倍,也明顯低於美、歐、日。
摩根投信副總經理趙心盈說,配息題材通常讓人聯想到債券商品,但近年隨著景氣露出曙光,單純的債息已無法滿足投資需求,配息風開始吹向股債平衡型基金。其中,又以「收益」為主的多重資產基金,因囊括債息、股利以及來自REITs的收益,成為近2年較受青睞的理財投資組合。
趙心盈說,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投資信心,市場傾向獲利儘早「落袋為安」,不要紙上富貴的防禦性投資,希望投資標的在波動相對低的前提下,還能提供投資人現金流,因此具配息機制的股票入息基金應運而生,成為熱門的投資類型。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股票收益基金經理人溫赫斯特表示,債券收益普遍偏低,投資人由債轉股之際,高股利股票是讓投資人較為放心的投資選項。
他說,股利一直是投資股票總報酬的重要來源,高股利率且穩定發放股利的企業都是熱門標的。企業穩定發放股利,象徵經營階層具有管理紀律,將股東利益置於併購或資本支出之前。
基金績效看總報酬率 別只著重配息率
基金投資大致可分為配息型及累積型,兩者有何差別?投資人應如何做選擇?
摩根證券副總經理謝瑞妍認為,主要取決於投資人對現金的需求度不同,若有定期收益需求,可選擇配息型基金;若沒有即時的現金需求,建議選擇累積型的基金,將定期收益滾入本金內,獲益來源來自資本利得的潛在成長空間。謝瑞妍提醒,不論配息型或累積型基金,只看配息率的高低,恐怕還不夠全面,應以「總報酬」概念來看待基金回報。
尤其挑選配息型基金,切勿著重於配息率高低,而是從該檔基金的「資本利得」加上「利息收入」的總報酬,來檢視基金績效。她補充,配息型基金定期分配的收益,雖能先落袋為安,但也具有再投資風險,宜多加留意。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說,配息型基金將持股分配到的股利,定期配發出來給投資人,適合短期現金需求急迫的投資人;若投資人沒有緊急現金需求,想分享全球長期成長機會,建議選擇將持股股利自動轉入再投資的累積型基金,並隨全球景氣回穩逐漸墊高投資部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由各投資機構或媒體提供,純屬研究性質,僅作參考,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聯合理財網對資料內容錯誤、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