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4/11/10 【工商時報/陳欣文】


低利環境造就配息商品大行其道,只要跟「配息」沾上邊,投資詢問度都是居高不下。瘋「配息」形成一股風潮,不論是海嘯後強力吸金的高收益債基金,或是去年崛起以配息為主要訴求的股票及平衡型基金均是投資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投信業者表示,隨著美國QE退場,利率正常化趨勢成形,高收益債基金低波動、高配息、高報酬的榮景不再,回到合理水準的孳息收入將是未來主要收益來源,因而驅使資金轉向訴求高配息的股票或平衡型基金。
因此今年以來投信紛紛推出平衡型基金,包括摩根、德盛投信以及下半年的華南永昌、宏利、瀚亞投信等業者,且推出檔數和募集成績都創下近年來的高峰。



目前市面有不少股票或平衡型基金提供8%以上的年化配息率,詢問熱度節節高升。但是,一般而言,股票股息率不會高於債券殖利率,以美國來看,S&P500指數的股息率約1.9%,遠低於美林美國高收益債指數的收益率6.3%,因此,配息率大幅超出市場水準的股票或平衡型基金,宜需留意是否有高配息、低報酬的不合理現象


摩根證券副總謝瑞妍指出,配息率不等於報酬率,高配息不等於高報酬。儘管金融市場逐漸擺脫低利環境,但股票股息率普遍落在2~4%,高收益債殖利率也只有6~7%的水準,由此可見,基金提供過高的配息並不全然來自於股息或債息,反而很有可能來自於本金,因此,投資基金不應貪圖高配息率,而忽略背後可能產生的資本利損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