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22/06/29 【TVBS新聞網/鄭喬予、賴慧津】

 

學校教導各種語言、公司教會各種專業技能,卻從來沒教過金錢的語言,大多數人都只能靠自己盲目摸索如何理財。《把小錢滾成大財富:愈早看破愈早財務自由的存錢迷思》這本書指出「高收入,不代表就是有錢人; 低收入,也不會讓你一直是窮人。『儲蓄』與『複利』是邁向財務自由的頭等艙車票。」尤其是不擅長向外投資的人,更要學會向內儲蓄這一招。

 

存錢迷思1:不能欠信用卡債,要建立良好的信用

 

根據專業金融分析師卡爾森的個人理財建議,他表示最重要的第1點就是「不能欠信用卡債,建立良好的信用」,隨著行動支付、先買後付的科技愈來愈便利,人們無法時刻感受現金流,常常買了超出負擔的東西,事後又無法償還卡債,不斷惡性循環。

 

存錢迷思2:收入不等於儲蓄,儲蓄比投資重要

 

儲蓄能買到世上最寶貴的資產「時間」,也能提供意外發生時的安全保障,真正的財富來自於儲蓄和複利,花時間等待「錢才會生錢」。雖然常常教大家要投資理財,但前提是你得先有一筆儲蓄保障,因為將更多錢拿去投資,無法保證更多獲利。沒人能控制金融市場的報酬,市場不會因為你需要就給你高報酬。你唯一能好好控制的,是你要存多少錢。

 

存錢迷思3:賺多花少,而不是賺多少、花多少

 

在從事任何儲蓄、理財投資之前,卡爾森建議首先得「了解自己花錢的習慣」,多數人的消費習慣就是賺多少就花多少,成為所謂的月光族,甚至因為花得超出預算,而沒辦法繳卡債和其他費用。建議把所有「錢」自動化,就像把儲蓄和固定支出當成訂閱Netflix,事先設定好每月固定自動扣款,剩下的餘額再妥善運用。

 

存錢迷思4:建立活期(緊急)儲蓄帳戶,滿足保險需求

 

除了固定的儲蓄和支出之外,一定不能忘記緊急備用金和保險需求,尤其是緊急備用金更要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起來,萬一意外發生還能隨時提領,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鮮少有人做到。多數人都覺得既然手中有一筆錢,何不拿去投資或做其它利用,直到意外發生才發現沒錢可用,反而要去解除原本的定期存款、定期投資等,而且還可能要賠錢或高買低賣。

 

存錢迷思5:每年都多存一點,提高儲蓄率

 

在理財之初,絕大多數的獲利並非來自高明的投資策略,而是「儲蓄率」。當你以穩定提高儲蓄率為目標,小成就便會如雪球般滾成大成功,所以試試看給自己列一個目標:每年都比去年再多存一點點錢(可以將賺來的利息再投入),為了這個目標你可能會想辦法再多賺一點或少花一點,別想著何時才能賺夠退休,而是要想著如何財務自由。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