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5/01/09 【蘋果日報/林潔禎】


銀行相繼投入理財教育市場,不過從過去主要著重在中小學生族群,現在把目標擴大至一般人,花旗銀投入新移民女性理財市場,這一群參與課程的新移民姊妹學習記帳,打破外界對經濟弱勢家庭無法儲蓄的迷思;澳盛銀鎖定16歲以上成人教育,強調克制生活中的消費慾望,找出更適合自己或家庭的金錢使用方式。





據了解,花旗銀賽珍珠基金會從2013年開辦「新移民媽媽的幸福帳本」,至今培訓超過250位學員,透過多國語言的教材與記帳本,協助跨越語言的隔閡,熟悉台灣複雜金融環境,有效妥善使用金融工具,達到資產建置,避免落入貧窮的困境。


根據統計,「新移民媽媽的幸福帳本理財教育計劃中有近55%全家可花費的金額未達各縣市中低收入戶核定「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標準」,但在為期3至4個月的課程中,超過8成的學員於課程結束後維持儲蓄的習慣



課後儲蓄人數大增


花旗銀強調,上過課後原先並無儲蓄的學員有72%開始養成儲蓄的習慣,且比較剛上課第1個月至課程進入尾聲的第3個月儲蓄金額成長逾6成,平均每人每月存款約6000元,比一般的中低收家庭整整多5倍存款能力。


花旗銀消費金融總事業群負責人李芸表示,透過一有系統地課程設計,協助新移民姊妹確實完成每日記帳,檢視家中每月的開銷,並針對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實際經濟困難,提供適當的財金教育及引導設立儲蓄夢想,最終的目的就是透過他們實際行為的改變,讓他們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提升金錢管理技能


澳盛銀在台則推動MoneyMinded(理財通)金融理財教育計劃針對16歲以上成年人所設計的公益理財課程。透過互動、討論與實作的參與式課程設計,從夢想、規劃、儲蓄及行動等層面傳遞正向金錢價值觀,希望提升台灣民眾的金錢管理技能。


澳盛銀強調透過引導學員透過繪製夢想藍圖,克服金錢管理的「知易行難」,理財行為養成要從辨別「需要」與「想要」做起,許多人認為一點都不難,但提到克制生活中的消費慾望,或許就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設定短中長期目標


澳盛銀表示,學員在課後最常分享的體會就是,課前認為自己知道許多金融理財知識,但上完課才發現原來「知道」跟「做到」之間仍存在很大差距;學員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願景,再透過短中長期目標設定,重新審視金錢使用行為,除了可找出更適合自己或家庭的金錢使用方式,也讓儲蓄與預算規劃更富意義。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