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9/06/09 【蘋果日報/郭美懿】


台灣勞工薪情差,不少年輕人淪為「青貧族」,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台灣39歲(含)以下勞工個人名下總存款平均僅有17萬元,其中更有15.4%的人是零存款,只有不到3%的人,現階段存款是在百萬以上


但年輕世代,難道只有窮忙一途?財經作家郭莉芳指出,年輕人想存錢一定要設定目標,每月儲蓄率至少要達到月薪的20%或30%「月光族」則可從每月存10%開始,如月薪3萬,至少要求自己月存3000元,再逐漸把目標上調。


1成保險3成儲蓄


但如果是吃、住在家裡,則應設定更高目標。她建議,年輕人可以「136」法則作為財務規劃的收支原則:將收入的6成作為生活開銷、1成作為風險保障(保險),剩下3成儲蓄或當投資本金


操作上,則建議一定要有3個帳戶,A帳戶是薪資轉帳戶,B帳戶則是投資未來,可設定「約定帳戶轉帳」功能,如每月5日薪水入帳,就設定在隔天將2成或3成薪資轉到B帳戶,作為儲蓄或投資。至於C帳戶則是投資夢想,如每年的旅遊基金、3年後的遊學基金等,「為你的未來夢想存一個C帳戶。」


郭莉芳笑稱,6年級生會願意為更好的未來而努力,但7、8年級生不同,「他們是為了更好的明天努力!」與其強調儲蓄的重要性,不如給年輕人一個存款目標,「給他一個夢想帳戶,為他的happy tomorrow、happy future存錢,當他有了成就感,就不會覺得存錢這件事很辛苦。」


而A帳戶提取一定比例存到B、C帳戶後,剩下的薪水才是每月可以支用的錢,生活花費都要控制在此數字底下。如果對金錢的自制力真的很差,還有一個更鐵血的方法,「B、C帳戶不要申請金融卡,或者金融卡直接交給媽媽保管,平常要用根本領不到!」她更提供一個鎖錢招,就是在申請約定轉帳功能時,可以從A轉到B、C帳戶,但千萬不要開通B或C帳戶的轉帳功能,以免哪天缺錢又將存款轉回來,「不要給自己這種後路。」


月存零股首選0050


郭莉芳也表示,只要具備投資概念,年輕人不用存到10萬、20萬元再去投資,可以從B帳戶每月存下的款項開始啟動投資計劃。例如目前最知名的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當屬0050(元大台灣50ETF)0056(元大台灣高股息ETF),以目前1張成本價近8萬元的0050為例,可以用存零股的方式每月買進,不必等到湊足8萬元才買。


定期定額買基金也是一種方式,目前基金平台提供較優惠的手續費,選項也很多,可以依照個人對市場的瞭解與對風險的承受度來選購。倒是不少家長會幫小孩購買的6年期儲蓄險保單,未必通用於現在的社會新鮮人。


郭莉芳指出,除非是投資屬性極度保守、完全存不了錢的人,才建議去買儲蓄險。因為儲蓄險雖有「到期保本」的保障,但前3年費用率相對高,加上保費不低,萬一明、後年無法確保自己有能力續繳這張保單,或臨時需要用錢而決定解約,「一斷掉可能拿不回前面3年所繳的保費,根本沒有保本可言。」


「年輕人最大的本錢,是時間。」郭莉芳說,透過定期定額方式,去找一個投資報酬率比保險高的理財工具,隨時間複利累積,就有機會把小錢滾成一桶金!


【社會新鮮人 3招存到1桶金】


★設定儲蓄率目標:以月薪10%為低標,最好每月設定20%或30%的儲蓄率目標固定存款
★遵行136法則:月薪的1成為保險規劃,3成用來儲蓄或投資,6成才能花用
★ABC三帳戶分家:除了薪水轉進的A帳戶,另開設B、C帳戶,B帳戶為投資理財專戶,C帳戶儲存夢想遊樂基金。每月初透過約定轉帳功能將固定比例的收入強制提撥至B、C帳戶,建立儲蓄習慣




第1桶金別買房 投資股債年賺7%


過去認為有土斯有財,通常在存到第1桶金、或累積一定的財富之後,會選擇購屋成家立業。但郭莉芳認為,現在的市場並不適合買房,不如將第1桶金分為兩筆,分別操作「股」與「債」


挑高收益債券基金


郭莉芳建議,可將一部分的資金放在風險性資產,如股票或股票型基金,因為高風險資產未來投資報酬率相對較高。另外一部分則配置在債券型基金、變額壽險保單或利變型保單,這些擁有固定收益的商品。


之所以不鼓勵高風險性的資產,是因為她發現過去19年以來,「債券型基金資產年化報酬率,其實不輸股票型資產!


尤其從千禧年之後各類資產表現來看,數據跑出來的前5名包括美國高收益基金、全球高收益基金、新興市場債基金等,平均1年的年化報酬率可達7%。「也就是說,經過科技泡沫、金融海嘯,平均1年不管漲或跌,過去10幾年來,它每1年可以幫你創造7%的報酬!


「股票型基金或原物料基金,可能每個波段讓你賺個20%、30%,可是下個年度,它可能也讓你虧掉15%、20%,這種漲漲跌跌的基金或資產,其實對你長期資產的累積沒有幫助,反而是每一年6%、7%的這種,對你長期資產的累積,效果才是大的。」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