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4/07/03 【聯合新聞/李雪雯】


最近「夯」到不行的4G、物聯網、穿戴裝置、電動車、生物科技…等議題,投資人要選擇的標的,絕對不是「只要能沾在一點邊」的企業,而是同時具備以上各種「概念」,以及執台灣同產業牛耳的「製造技藝」加持,才是值得投資人「長抱」的股票。


雙向當沖制度在6月30日上路之後,台灣股市就接連數天出現了「價量俱增的行情,加權股價指數再度創下自馬英九總統就任以來,9220點附近的高點。


7月1日上午,財政部長張盛和雖不願預測台股是否能上萬點,但表示台股台股已回歸正常軌道,目前表現「非常健康,沒有過熱」 。而接著7月2日,台股更以爆出1500億元左右的成交量,再度讓指數收在高點。而隨著外資的持續匯入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各國,造成新台幣在央行理監事會 議之後,呈現「連三升」的局面,30日的收盤價29.915元,已刷新半年多來最高紀錄。



看到國內股市剛剛成功越過進6年高點的投資人來說,也有不少人對於股市能否再度順利挑戰萬點大關而擔心不已。對此,財金文化董事謝金河在1784期《先探投資週刊》中的專欄,似乎是非常樂觀,並且也提出未來台股撐盤表現的要角,主要是「台積電、聯發科、台達電、鴻海大立光」這五家企業


筆者也非常贊同謝社長的觀點,並且也想藉此回答一些親朋好友,對於未來國內股市投資前景的疑問。所以接下來,筆者想從技術面、資金面與未來台灣的競爭優勢之處,替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些未來投資台股的方向與建議。


單純從技術分析來看,不論是週線及月線,雖然指數都沒有太大的背離情形(只有日線曾經有多次小幅「背離」及「修正」),但指數「看回不回」的情勢,也著實讓許多投資人心驚膽顫。然而,不管是國內或國外,目前普遍面臨到的問題,就是龐大的游資無處可去。


這游資從美國超過三次的QE、中國大陸的「保增長」、日本央行的量化寬鬆,以及歐元區「極富創意」的負利率措施…,都讓整個市場的游資,在金價與大宗物資 仍有下跌空間、房地產有不易變現困擾之下,也只能持續投資及「抱牢」股票的份。 而且,已經有不少的專家表示:當市場投資人都非常小心謹慎、避免自己在投資中受傷時,有可能大跌的機會反而不會太高。也就是說,也許市場會因為「乖離過 大」進行小規模的「修正」,但要大跌,除非市場上有重大利空消息,否則,投資人現階段或許沒有太值得擔心的大麻煩。


當然,不放心的投資人一定會問:「誰會知道風吹草動之下,股市沒有可能出現「人踩人」的瘋狂賣出行為,進一步由原本的『小修正』,演變成『指數大跌』」, 並且會進一步影響未來「該賣出」或是「該攤平」的決策? 更何況,所有市場都會遵守「不可能永遠上漲,總是『有漲有回』」的發展模式。特別是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在發表了一篇「傾鴿派」的「聯準會不會只為了戳破泡 沫而升息」發言,並進一步推升歐、美等股市大漲、創新高之後,投資人總是得更加小心,以因應任何股價修正的局面。


因此,如果未來市場無可避免,一定會出現大、小程度不同的「修正」時,投資人到底是該立刻跟著賣出?還是可以持續「加碼攤平」?筆者在詢問過一些專家後,對於投資人是否該賣出或攤平的指標建議如下:


首先,投資人還是要看個股的「價量關係」。假設個股是呈現「價漲量增」或「價跌量縮」,那就是正常的修正及休息狀態,投資人不必急於立刻賣出手中的持股。


其次,假設個股呈現「價漲量縮」,或是「價跌量增」的非正常現象,投資人就要趕緊再問自己這個問題-「股票是否是許久以前低檔就已買進的標的」?假如是新買且處於高檔的標的,投資人最不該做的,恐怕就是「加碼攤平」這回事了。 最後,如果投資人手中還沒有任何持股的話,老實說,由於短線隨時有拉回修正的可能,現階段並不是空手者應該進場的最佳時機


除此之外,也許投資人會問:如果要長期投資台股,有沒有可以依循的選股方向?筆者認為,「製造業」不僅是台灣未來最主要的競爭力核心,也絕對是一般投資人 的選股最大重點。例如30日媒體的報導,花旗(Citi)的研究報告一改去年「拋售(經常帳)赤字國,買進盈餘國」的投資策略,建議客戶改成改成「拋售大 宗商品國,買進製造國」。


為什麼筆者要提這一段話?就是因為未來投資人的投資台股的口訣,也正好在這一句的後半段-「製造」兩個字。因為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台灣產業根據過去的教育及訓練,發展得最具競爭力的地方,也就是在「製造」業,而不是什麼其他與製造無關的創新或研發之上。


老實說,單純天馬行空的創新或研發,不但需要很強的想像能力,也很容易且快速地被抄襲與模仿;但是在以「製造」為基礎之下,卻可以因為長久經驗的累積,而維持住一定的競爭優勢


所以,最近「夯」到不行的4G、物聯網、穿戴裝置、電動車、生物科技…等議題,投資人要選擇的標的,絕對不是「只要能沾在一點邊」的企業,而是同時具備以上各種「概念」,以及執台灣同產業牛耳的「製造技藝」加持,才是值得投資人「長抱」的股票。此一概念,其實也完全可以呼應前面提到的謝金河社長,所看好的5家台灣企業的理由。


就以最近幾年漲幅驚人的生物科技為例,所有新藥的研發不但時間漫長,且多年下來還不見得能夠成功及取得上市許可。單單是業內人士都不見得能抓得穩研發成功的軌跡與脈絡,更何況是非醫療背景或是內部消息的一般散戶?


但如果是相關醫材的製造,台灣企業靠著過去長期累積的製造技術與經驗,不但可能是台灣產業未來的發展要角,也才將是投資人值得「信賴」與「長抱的標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

arrow
arrow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