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9/10/18 【蘋果日報/齊瑞甄】
美中雙方達成第1階段貿易協議,市場卻不看好。美銀美林證券針對代表6200億美元(約19兆元台幣)資金流向的全球230位基金經理人進行調查,經理人多悲觀預測全球經濟前景,認為於未來12個月弱化的比率攀升9個百分點至37%,持有現金水位由4.7%增至5%,明顯高於10年平均值的4.6%。
然而,悲觀氣氛中仍可見曙光,有39%的經理人期待,企業利用現金部位增加資本支出,比率為1年高點;預期未來12個月企業獲利持續惡化的經理人比率,則縮減10個百分點;約30%經理人認為,新興股市將是2020年表現最佳的市場,其次為美股的22%。
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人不理財、財不理人觀念篇 (1850)
- Oct 18 Fri 2019 11:29
基金經理人看衰明年 悲觀者比率攀升 增持現金部位
- Oct 17 Thu 2019 14:57
僅5成7台灣人著手規劃退休生活 位居亞洲5大市場之末
轉載 2019/10/17 【ETtoday新聞雲/紀佳妘】
退休理財近年來成一門顯學,不過國人對於規劃進度稍嫌落後。根據渣打銀行調查,台灣只有57%受訪者已著手規劃退休理財,成為大陸、香港、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5大市場中比例最低,進一步了解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的原因有3個,包括「準備之後再開始」、「不知如何開始」與「資訊太多難以掌握」。
渣打銀行針對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台灣等5大市場進行退休規劃調查,平均約67%受訪者表示,自己已開始著手規劃退休,其中又以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民眾相對積極,高達7成8民眾已經未雨綢繆,開始規劃退休理財。
- Oct 15 Tue 2019 13:48
年底到了~ 銀行電話頻率也跟著變多嗎?
轉載 2019/10/15 【MoneySmart/Wakaba】
時間又接近一年的尾聲了,相信除了要忙著消耗多餘的年假,開始準備明年的計畫或預算,上班族肯定也開始會頻繁的接到銀行電話。如果你知道你的信用卡帳單沒有遲繳,最近也沒有申請新的信用卡,卻頻繁的接到各大銀行打來的問候電話,原因只有兩種,一種是要推你『限量』保單,另外一種則是要推『貸款產品』給你。當你接到這種 銀行電話 ,你會…..
銀行電話來了,不忙就聽聽看銀行怎麼說
如果接到銀行電話的當下,你不是很忙,或許可以花個幾分鐘聽一下行員的說法,說不定這個限量的保單或是優惠貸款,正好符合你的需求。畢竟人生有許多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需要的東西加減都會有些不同,或許,這時銀行行員推薦給你的東西,正好就貼近你的需求,只是你自己還沒發現罷了。
不管是保單或是貸款,沒事不會有人輕易去貸款或是一時興起想要買保單,但如果正好碰到年底有需要整修房子,或是局部重新裝潢時,甚至是剛好保單到期想要添購新的保單,這時不妨聽聽電話那頭的人想要賣給你的商品,是否符合你的需求。
如果是保單,記得衡量一下繳費的年限為多久,繳費方式、月繳年繳的費用是否有差距、如果你忘了自己手上的保單是否有類似的保障範圍,不用急著在電話上下決定,(沒錯,打電話來的行銷專員都會說,我們這個商品是限量的,如果名單提早滿了就結束了,或是,這個商品是獨家的,在其他管道沒有銷售,總之,不要被這些話術給弄的很緊張,好像沒買到就會虧很大,市場上永遠都可以找到接近你需求的保單,無需因為電話行銷讓自己過度焦慮)
貸款也是,如果剛好有需求,不妨了解一下貸款商品是否綁約,最長可分期多久,利率為一段式還是兩段式利率,是否有開辦費用,若你決定送件最後也核貸成功,你還可以想想,是否需要借好借滿,還是只需要核貸金額的八成就足夠使用,畢竟不管你貸款多少金額,你都需要繳利息給銀行,可以少繳一點何必多繳?甚至你自己本身就已經有貸款,也可以問問是否有轉貸的方案,了解一下轉貸的利率,開辦費用,如果真的比現在的貸款利率來得更優惠,也可以省下一些費用,何不認真考慮轉貸這個選項呢?畢竟省下的錢才能留在你的口袋裡,繳出去的都是進到銀行的口袋裡。
- Oct 09 Wed 2019 12:02
該買主動基金,還是ETF?
轉載 2019/10/09 【鉅亨網/林奇芬】
投資人若是想把錢交給專家投資,究竟是選主動基金好,還是被動基金(ETF)好呢?其實,這二個產品都不錯,各有利弊,我們就從四個面向來比一比吧。
一,買進門檻
目前主動基金的投資門檻比較低,透過銀行最低3000元就可以啟動定時定額投資,但目前有更多基金公司、基金平台,最低1000元就可以開始定時定額投資。若是單筆投資,3萬元、5萬元就可以投資,投資門檻相對較低且有彈性。
相較之下,投資ETF單筆投資金額較高,例如元大台灣50(0050)目前價格是86元,需要86000元才能買到1000股。元大高股息(0056)價格28元,也要28000元才能入手。但目前券商也有提供定時定額投資的功能,若以定時定額來看,投資門檻二者差不多。
二,投資管道
主動基金主要透過銀行、基金平台、基金公司、保險公司投資型保單等通路購買。但ETF則是透過證券公司購買,二者通路大不同。但目前不管是ETF還是主動基金,都可以網路交易,透過手機就可以執行買賣。
ETF交易時間是跟隨證券市場交易時間,而且盤中交易價格波動大,成交價與淨值可能有溢價(高於淨值)或是折價(低於淨值)的落差。而主動基金交易價格主要根據當日淨值計算,一天只有一個價格。整體來說,二者投資管道都很方便,看個人習慣的通路而定。
三,交易成本、管理成本
不管是交易成本還是管理成本,ETF都比主動基金低。由於目前有基金平台誕生,主動基金的交易成本已經大幅降低,而且常常有0手續費促銷活動。而投資人若是頻繁進出ETF,一年交易二次以上,交易成本就高於主動基金。但是基金經理費用,主動基金比較高,約在1%到3%之間,但ETF屬於被動基金,經理費用極低,只要0.1%到1%左右。
主動基金 | ETF | |
手續費 | 1%到3% 目前基金平台打1.99折到2.99折,手續費降到0.3%到0.6%之間,不定期0手續費 |
手續費0.285%+證交稅0.1%,合計0.385% 債券ETF停徵證交稅,交易手續費0.285% |
經理費 | 1-3% | 股票0.3%到1% 債券0.1%到0.3% |
- Oct 03 Thu 2019 11:18
【我的錢在哪裡?】工作十年後的你,帳戶內有多少存款?
轉載 2019/10/02 【MoneySmart/Wakaba】
不管你幾年級,可能都曾經在午夜夢迴或者恍神放空的時候,突然驚覺不知道自己的錢花到何處去,特別是已經工作超過十年的上班族,搞不好還不解為何自己的存款仍舊處於低水位,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工作超過十年後,你的錢為何沒有留在你的身邊。
數字會說話
假設你過去十年裡薪水不曾被調過,每個月都是固定領到45000元,且每年有兩個月的年終獎金,然後你的預算分配是每個月要存下收入的25%,也就是NT$11250元,一年至少會有NT$157500元的存款,十年下來,應該至少會有NT$157萬元左右的存款吧(不計算利息),如果沒有的話,你的錢,去哪了?如果你只預計存下收入的20%,十年下來你也應該會有NT$126萬元的存款,如果沒有的話,你的錢,去哪了?
- Sep 20 Fri 2019 12:25
低利率來襲,理財二重點
轉載 2019/09/19 【鉅亨網/林奇芬】
全球又啟動降息循環,低利率成為市場主流,在這樣的環境下,理財更加困難。唯有掌握二原則,挑出好品質投資標的,才能成為贏家。前幾天看到台灣企業搶發債的新聞,發現當台灣企業真好命,鴻海10年期債券利率1.1%,南亞10年期債券0.84%,統一7年期債券0.73%,漢翔5年期債券0.71%。由此可見,台灣企業借錢成本有多低。在台灣央行利率連續13季不動的情況下,台灣低利率環境還會持續。
降息,成為全球主流趨勢
但台灣企業發債成本還不是最低的,目前全球還有許多負利率債券,例如,德國10年債殖利率-0.5%,瑞士10年債殖利率-0.74%。9月歐洲央行還宣布了寬鬆政策,基本利率0%,存款利率-0.5%,正式進入負利率時代,同時自11月起要開始購債計畫(QE)。在歐央寬鬆政策下,低利率趨勢難以扭轉。
全球央行龍頭,美國聯準會18日宣布降息1碼,這是今年來第二次降息,利率已經降至1.75%到2%區間,雖然聯準會後續動向曖昧不明,但已經為降息循環埋下伏筆。
有了美歐國家領頭降息,新興市場今年更是積極降息,例如巴西18日也宣布降息2碼,基本利率降至5.5%,這是歷史最低,巴西今年8月才剛降息2碼,但市場預期年底還會再降息。除此之外,中東國家也接連宣布降息,包括沙烏地阿拉伯降息1碼,利率2.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降息1碼,利率2.25%。
今年以來新興市場降息行動積極,包括印度、俄羅斯、印尼、菲律賓、泰國、南非、墨西哥等,都展開降息行動,反而不降息的國家比較少,顯示降息已經成為主要趨勢。降息趨勢下,該怎麼選投資標的?
- Sep 19 Thu 2019 11:22
年輕人買房有夠難!專家這6招讓你輕鬆入厝
轉載 2019/09/18 【NowNews/賴志昶】
在房價高漲的台灣,幾乎每個年輕人都負擔不起鉅額的買房成本。對此,品嘉建設創辦人胡偉良提出6點建議,一是想買房的人首先要理性,要量力而為;再來是要以環境舒適、還貸壓力不大做為購房標準;同時貸款要適度,不要為了買房壓垮自己;最後3點是要善用資源、考慮租屋以及善用屋改建來換新房。
買房第一點就是要學會理性,不要邁大步,得要量力而行。胡偉良指出,房價目前狀況雖然仍呈下跌狀況,但已經大致平穩,短期的未來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房市腰斬的情況雖有可能,但概率很小;對於購房者來講,理性對待現在的房市,不要癡心妄想房市動不動就是腰斬,崩盤。胡偉良認為,不用過於追求大坪數、好地點的房子,因為其所付出的價差很大的,「買自己買的起的,不要貪大求近」,可以「騎驢找馬,量力而行」,先從小房子慢慢換大房子,再從郊區慢慢換成市區。
- Sep 16 Mon 2019 14:49
你的理財計劃,需要靠強迫嗎?
轉載 2019/09/12 【鉅亨網/林奇芬】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大型企業中階主管,距離退休大約還有十年,最近她迫切感受理財焦慮症。一方面擔心退休資金不足想要積極理財,但另一方面又擔心金融市場風險高,遲遲不敢進場。她問遍了周邊所有朋友,究竟該怎麼做才好?但最終她還是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其實,她的理財焦慮症與大多數人一樣,缺乏的是行動力。
自動儲蓄(93%)比自願儲蓄(47%)有效
這個月參加一場由富蘭克林投信舉辦的退休金研討會,其中一位專家分享美國退休金制度的經驗。根據統計,如果企業雇主給員工的退休計畫,是採取「自願加入制」(由員工自己選擇是否加入),則會加入退休金儲蓄計畫的員工占比是47%,如果企業雇主採取的是「自動加入制」(企業自動幫員工加入,員工可以自行選擇是否退出),則參加退休金儲蓄計畫的員工占比是93%。從這二個數字巨大差異可以知道,大多數人是比較被動的理財,若企業主動幫你進行儲蓄計畫,會比由自己主動進行,來的具體有效。
自動增提比固定提撥多存61%
另外,美國的經驗也顯示,如果員工每個月提撥薪水3%存退休金,另一個員工在3%之上還每年自動增提1%(表示第二年提撥4%,第三年提撥5%,以此類推),每年最高提撥金額上限是薪水10%,則後者所存退休金會比前者多出61%。這也顯示,每年微小的儲蓄增加,帶來財富累積效果非常驚人。
以上二個統計都顯示,在自動投資機制(automatic)下,包括每個月自動扣款投資,或是每一年自動增加投資金額,都可以不知不覺的累積財富。但如果是由個人自行選擇是否投資,則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會採取行動。
- Sep 10 Tue 2019 11:33
繳房租與繳房貸,哪個划算?
轉載 2019/09/09 【好房網News/林奇芬】
台灣房價高,許多年輕人都大嘆買不起房子,但若從長期資產累積的角度來看,只要能擠出自備款來,長期繳房貸比繳房租,要更能累積資產。以下舉個例子來說明。
如果一棟市價1000萬元的房子,自備款200萬元,貸款800萬元,若利率2%,貸款20年,每月本息平均攤還要付40,471元,若貸款30年,每月本息平均攤還要付29,570元。不過,購屋民眾要了解,每個月本息攤還金額中,一部分是付利息,但另一部分是還本金,也等於強迫累積資產。以下我們就來仔細算一算。
房租、房貸利息比一比
我們先以貸款30年為例,每月本息攤還要付29570元,五年下來總計利息支出75萬元,平均每月利息12508元。但此同時也還了本金102萬元,每月累積本金17061元。換句話說,如果房租支出超過13000元,長期下來,繳房貸比較划算,因為房貸利息僅12508元,另外17061元是儲蓄。
考慮年輕人每月資金有限,可以先以30年房貸來規劃,但若收入較高、每月支付能力較強的人,建議以20年房貸規劃,雖然每月支付金額提高到40471元,但每月利息支出可稍降一些至11955元,而每月累積本金的速度更提高到28516元。比較仔細的人會發現,貸款時間越長,每月貸款利息支出會逐月降息,累積本金的速度會持續上升。換個角度說,等於房租(房貸利息)越來越便宜。
貸款800萬元,利率2%,本金利息試算(製表/林奇芬)
- Sep 06 Fri 2019 12:22
83%國人退休準備 感到壓力重
轉載 2019/09/05 【工商時報/呂清郎】
根據累積八個年度調查經驗及大數據的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退休收入策略暨預期調查(RISE)最新調查,今年首次將台灣納入,結果顯示,受訪台灣民眾在多項退休準備包括儲蓄退休金進度、來源、可續性等表現,相對低於美國,但也發現高達81%台灣受訪者願意為退休提高投資金額,並向專家提出諮詢服務,有利減輕退休過程的壓力值。
調查顯示,台灣及美國民眾的退休想法一致,但行動分歧,最依賴的都是「自己」,各占33%及38%,台灣即將退休者自認退休財務準備上呈現落後有73%,略高於美國的66%,台美民眾退休準備都感覺壓力不小,各有83%及67%。
- Sep 05 Thu 2019 10:39
亂世下該如何投資?三招輕鬆應對
轉載 2019/09/04 【鉅亨網/林奇芬】
近二年來投資市場忽漲忽跌,多空不定下,投資人也失了方向。我認為,現階段金融市場已經進入「亂世」,唯有定好策略,不隨之起舞,才是最好的投資方法。建議三個投資方向,讓你可以輕鬆投資睡好覺。過去我們形容「亂世」,都是用在戰爭階段,但現在雖然沒有實質砲火的戰爭,但另一種戰爭「貿易戰、政治戰」,卻是打得如火如荼,目前可以說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國際局勢最紛亂的狀況。
亂世之下,政經重新解構
中美關稅戰影響的不只是商品成本上升,目前更是產業供應鍊的大挪移,為了避開關稅,廠商各自尋找更有優勢的生產地點或是供應夥伴,造成幾家歡樂幾家愁,在此巨大調整下,誰上誰下?未來幾年內見真章。目前可能受惠的包括了台灣、東南亞國家,都可能成為新的供應鍊夥伴。
除了中美關稅戰之外,還有國際局勢的動盪。近期焦點包括了英國脫歐、組閣多變的義大利、香港民眾街頭抗爭、阿根廷延後償債形同違約、伊朗牽動中東情勢、亞馬遜雨林大火…等。此外,還有科技戰爭,例如美國對華為的禁令,背後就是下個階段的網路戰爭、人工智慧戰爭。
從國際政治到產業布局,目前都在進行解構、重組,誰能勝出、誰會落敗,未來幾年都是關鍵轉折。需要關注的,不僅是中美貿易談判、川普會不會連任總統等,這麼簡單的議題。政治戰、經濟戰,打得如火如荼,投資人根本沒有預測能力,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因此,唯有保護好自己的資產才是王道。在亂世下如何以守代攻呢?建議三個投資方向。
- Sep 04 Wed 2019 11:03
想靠買房賺錢?專家:5大跡象說明不可能
轉載 2019/08/30 【591房屋網/編輯部】
現在買房還能賺錢嗎?房產專家胡偉良點出了台灣房市5大跡象,顯示出投資者應該要學會「應斷捨離」,憑藉房市暴富的局勢早在2014年底發生劇變,台灣的房市已走到了夢醒時分,認為買房將不再有暴利,僅能保值、抗通膨。
如果收入沒增加 房價相對漲4倍
台北市老屋改建發展協會理事長、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在「台灣商務」平台表示,近年來受到房地合一稅、實價登錄等衝擊,房價逐漸下修。至於房價是否還有往上爬的空間?第一他以日本為鏡鑑,指日本自安倍執政以來,經濟表現良好,股市、房市都有所回暖,但股市、房市幾乎不太可能收復25至30年前的失地。日本經歷的老齡化以及房市泡沫歷程值得台灣認真去反思。
第二個跡象則是是民眾收入增長的停滯。現在民眾能不能買得起房,取決於父母對你的購房資助、你現在賺錢多少與未來賺錢的上升速率,以及你能省下多少錢這三大因素。
胡偉良指出,一個人在其25年職業生涯中,如果年薪分別以0%、5%、9%的速率增長,那麼25年累計賺的錢,是當下年薪的25倍、52倍和94倍,假使房價每年上漲9%,但如果你的收入增速從年均9%降至5%,那麼房價就相對地漲價1倍;如果收入沒增加,那麼房價相對地就上漲了4倍。
- Sep 03 Tue 2019 11:39
9/2開搶 一張圖搞懂租金補貼
轉載 2019/09/01 【好房網News/王惠琳】
2019內政部單身及婚育家庭租金補貼線上申請從9月2日00:00開始。政府針對每人每月平均所得低於最低生活費2.5倍且無自有住宅之單身青年、新婚家庭、育有未成年子女家庭提供新臺幣2600元至5000元之租金補貼,補貼期限最長12個月。還搞不清楚怎麼申請、該準備哪些資料嗎?快把這篇存起來,手把手教你第一次申請租金補貼就上手!
1.申請資格與補貼金額
- Aug 29 Thu 2019 10:19
國人理財投資 二大問題最頭疼
轉載 2019/08/29 【工商時報/孫彬訓】
國人投資理財意識抬頭,第一金投信調查,超過五成受訪者經常運用基金、股票與保險等工具理財;然而,最大的兩大困擾,一個是「不知何時進場」,另外就是「標的難以選擇」。理財專家指出,「選時、選標的」看似一大困擾,所以只要「不選時、不選標的」,問題就不存在,方法很簡單,就是透過定期定額、分散投資。
第一金投信8月舉辦「國人理財經驗大調查」,結果顯示76%的受訪者經常運用基金(含ETF)理財,67%透過股票、期貨或選擇權,59%則透過保險、57%為定存,而以房地產為理財工具的受訪者比例只有10%。
投資習慣方面,55%的受訪者以每月小額投資方式理財,其中,約三成受訪者會先投入單筆的啟動資金,再開始每月小額投資;固定一筆資金投資的受訪比例為41%,其中,近七近會將該筆資金,分次投資,三成受訪者則單筆一次投入。
投資結果,有37%的受訪者表示,多數投資都能賺得到錢;而46%為小賺小賠,差不多損益兩平;多數投資以賠錢收場的比例僅10.6%。
- Aug 29 Thu 2019 10:10
房市數據全面翻升!新手買屋更要謹記三大原則
轉載 2019/08/28 【房地王新聞/胡兆陽】
最近國內房地產市場景氣復甦的種種跡象,讓不少首購族看了「心驚驚!」,包括上半年全國住宅開工量達到5.3萬宅,這是5年來新高數字、7月份五大行庫新增房貸金額為637億元,創下3年半以來的新高點、六都前七月的合計房屋移轉棟數達13.3萬棟,也達到近5年來新高的紀錄。不過,買房子畢竟是一輩子的大事,不能因為景氣回溫而慌了手腳,購屋前應該堅持的原則最好謹記在心!
購屋別心急
首先要記住:「沒有買不到的房子,只有買不到價格!」這句話,從今年上半年全國住宅開工量創下近5年以來的新高紀錄來看,代表建商紛紛看好國內房地產業的景氣,因此近幾年大量推岀建案,也象徵未來的房市供給量應該不少,首購族可以慢慢挑選適合自己的地段、房型、產品以及負擔得起的價格,不必擔心買不到好房子。
貨比三家
此外,正因為可以挑選的建案變多了,購屋新手更要記得「貨比三家」,例如同一個區域內有戶數多、地段較差但是房價比較低的建案、也有品牌建商蓋的比較貴但是增值性比較高的建案,有的議價空間比較大、但是也有議價空間比較小的建案,所以能買到多便宜的房子?就看自己的購屋財力狀況、購屋需求以及對區域行情的掌握度有多少!
量力而為
提到首購族購屋的財力狀況,根據中央銀行最新公布的五大行庫(台銀、一銀、華銀、土銀、合庫)7月份新增房貸金額高達637億元,創下房地合一稅實施以來的單月最高金額,國內現階段的房市買氣似乎已經回升到當年課重稅之前的熱絡情況,但實際上,有部分原因是銀行提高首購族的房貸成數而拉高了貸款金額所致。然而,太高的房貸成數會造成首購族背負沈重的房貸負擔,影響家庭的生活品質,所以購屋之前還是記得要量力而為啊!
- Aug 27 Tue 2019 13:44
擔心老了錢不夠用 逾6成退休族後悔退休前沒多存點錢
轉載 2019/08/26 【鉅亨網/郭幸宜】
退休理財準備成為高齡化時代新顯學,根據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調查,近 5 成受訪者將退休列為投資理財首要目的,但有超過 7 成認為退休金準備進度落後;已退休者逾 6 成認為當初應該多存點錢。
《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退休收入策略暨預期調查(RISE,Retirement Income Strategies and Expectations)》近八年針對退休議題進行調查,今年更首次對台灣民眾進行退休議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3% 受訪者自認退休金準備進度落後,65% 認為自己在退休準備落後並缺乏長期計畫,因此選擇延退支應老年生活所需,坦言在準備退休過程中備感壓力。
- Aug 23 Fri 2019 11:08
投資債券基金的四個策略
轉載 2019/08/22 【鉅亨網/林奇芬】
川普自2018年發動貿易戰,成為金融市場最大風險,每天隨著川普言論,股市一天漲一天跌,實在折騰人。但在股市多空不定之下,債券市場卻是穩定地朝向多頭前行,現階段投資不可缺少債券。但是債券基金有很多種,你又該如何選擇呢?以下四個策略,提供你參考。
一,降息階段,以全球債、高評等債券為主
今年債市最大反轉,就是美國聯準會從升息轉為降息。一般而言,升息階段,債券利率上揚、債券價格下跌,債市是空頭市場。但降息階段,利率下跌、債券價格上揚,債市是多頭市場。
全球型債券基金,大多數以成熟國公債為主,輔以高評等企業債,債券違約風險低,但是債券利息也較低,最主要就是發揮避險功能。不過,在降息階段還有債券價格上漲利多,因此報酬率也不差。例如,今年以來到8月20日,許多全球型債券基金漲幅已經超過10%,遠遠高於利息收入。
由於目前聯準會剛降息1碼,市場預估還有持續降息空間,另外,歐洲央行今年也可能開始採取寬鬆貨幣政策,這些趨勢都有利於公債、高評等債券價格上揚,將是今年債市最主要焦點。
二,新興市場債以美元計價為主
新興市場過去二年持續展開降息行動,此也有利於新興市場債券表現,再加上新興國家利率水準,遠高於美歐公債利率,更深受債券族喜愛。
不過,新興國家體質較弱,遇到全球景氣不佳時,部分國家風險飆升,債市往往有較大波動。例如,今年阿根廷又出現股匯債三殺情況。不過,只要基金是以分散持有多國債券,同時也較重視債券品質,則對整體債券基金影響較小。
值得留意的是,當金融市場風險升高時,美元走強,新興市場貨幣貶值,讓當地貨幣計價的新興債承受貶值壓力。因此,從長線投資角度看,還是以美元計價新興市場債券,較能對抗匯率風險。以今年以來基金表現,美元計價新興債的報酬率,遠優於當地貨幣計價新興債。
- Aug 16 Fri 2019 11:10
購買前留意3大眉角 投資型保單免受騙
轉載 2019/08/16 【蘋果日報/齊瑞甄】
國內保險市場中,每2張新保單就有1張是投資型保單,但民眾往往沒詳閱內容,購買時只因業務員口頭銷售,釀成不少保單糾紛。專家表示,購買前民眾須留心3大眉角,若等到完成簽約、過了審閱期,才深感「上當受騙」,為時已晚。投資人需要了解,投資型保單大致分成「變額萬能壽險」及「變額年金保險」兩種;而投資型保單與一般傳統型保單最大的差異,在於投保後的投資績效、盈虧得自負。
投資績效盈虧須自負
換句話說,當金融市場遇到劇烈變動,例如金融海嘯,若資金大幅虧損,得由保戶自己承擔,另一方面,當投資有獲利,也是保戶享有。但無論投保哪一種,都要留意保險公司各項費用,包含解約費用如何收取。
3大眉角中,首先要留意前6年的超高費用。以「變額萬能壽險」來說,保險公司會先收取一筆又稱為前置費用的「目標保險費」,一般分6年收取,大致上,第1、2年收取55~60%不等,第3年收25%,第6年開始不收取。
第二,要留心忽略的隱形成本。若保戶有另一筆預計全額投入基金市場的預算,保險公司會先收取2~3%不等的「超額保險費」,其餘才是投資金額。除超額保險費,還會衍生其他相關費用,像是「保單管理費」,每月收取100~150元不等。以每月投入3000元保費為例,還要負擔3~5%左右的保單管理費;另有「危險保費」,也就是保險成本,會依照被保人的年齡、性別、體況收取。
保單管理費隱形成本
第三,則是判別是否誇大投資報酬率。多數保險業務員或理專推銷保險商品時,多會告知投報率最高6%,但往往避談萬一市場波動劇烈,須承擔下跌風險。另一方面,業者也會強調「保障」,多會告訴客戶,雖然績效不好,但最起碼本金領得回來,等於多給你1張死亡保險。
變額壽險確實可算是死亡保單,但業務員一般不會告知的是,既然是死亡保單,就代表保戶要等身故後才「保本」,生前繳保費期間,非但不保本,仍要承受市場下跌的風險,而且若提前解約,不但要負擔解約費用,也沒人能保證解約時的投報率。Money101金融比較平台表示,投資型保單最主要的目的仍是保障,因此,民眾若以投資效果來審視保單,並抱持「我不太懂投資,業務員會幫我投資或小額可同時投資眾多標的」等想法,結果恐大失所望。
公勝保經公關總監郭莉芳建議,理專或業務銷售時,應如實告知保戶「最差」和「最好」情況,才能避免誤解,而保戶購買前,更須經由保費計劃書,了解預估金額、須繳保費等保單內容,且所有的投資型保單,不論基金或ETF絕對有一定風險。
最後,要提醒的是,不少保單業務員無合格證照,卻透過銷售投資型保單,再把業績轉給合格業務員,共同合作銷售,圖利又觸法,民眾宜向具合格證照的業務員購買,較有保障。
- Aug 15 Thu 2019 11:14
目標日期基金,存退休金更有目標
轉載 2019/08/14 【鉅亨網/林奇芬】
周末和幾個姊妺淘一起吃早午餐,大家天南地北的分享最近動向,最後話題轉到了退休。雖然朋友們都即將邁入退休年齡,但卻不知道自己存的退休金夠不夠用?另外,也有人擔心最近勞保年金破產新聞是否成真,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退休金?
自存退休金,才有保障
大多數人退休金來源有三支柱,一是勞保年金、一是勞退退休金,除此之外,只能靠自己自存。但勞保局今年7月公布最新試算,勞保潛在負債高達9.11兆元,勞保基金不足時間可能提早至2026年。如果少了第一根支柱勞保年金,第二根支柱,勞退新制退休金,也僅是杯水車薪(雇主每月提撥薪資6%),那麼第三根支柱,自存退休金就更加重要。
如果,你也擔心自己的退休金不夠,想知道退休金缺口有多大?建議你到國泰投信泰享退試算平台去試算。只要填寫幾個簡單數字,就可以算出退休前可累積金額,以及自己期待的退休生活水準,究竟所存退休金夠使用多少年。了解自己的退休金缺口之後,接下來就是採取行動了。
為退休量身訂做的產品
雖然自存退休金很重要,但大多數人卻很茫然。究竟該存股票、還是該買基金?要如何挑選、如何配置、如何管理?以上這些問題,現在已經有簡單解決方案了,「目標日期基金」,就是為退休理財量身訂做的產品。
最近國泰投信推出的「國泰泰享退系列」共有三檔目標日期組合基金,包括「2029目標日期、2039目標日期、2049目標日期」,投資人只要選定計畫退休時間,投資管理操作就交給基金經理人動態調整。這樣的投資方式,已經成為歐美儲蓄退休金的新潮流,根據2017年統計,美國401k退休金帳戶,已經有25%採取這種投資方式。
- Aug 14 Wed 2019 10:50
VIX再飆高 2招退休投資免驚
轉載 2019/08/14 【工商時報/陳欣文】
最近市場大幅波動,VIX指數12日再度突破21,來到21.09,單日上升17%,反映投資緊張氣氛,面對全球貿易戰升溫及地緣政治紛擾,此時更是投資人檢視財富是否禁得起考驗的時刻。
投信法人針對投資人退休理財建議該定期檢視,一來看看自己是否開始投資,二來則是投資組合報酬表現,對於不知如何下手的朋友,建議從多元資產的多重收益型基金開始。摩根投信指出,對退休準備者來說,更是不希望金融市場震盪打亂退休準備,因此,若想要享受快樂的退休生活,愈要提早付諸行動,透過積極的理財方式為第二人生做準備,只要善用兩個技巧,可輕鬆預約無憂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