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7/01/19 【工商時報/黃惠聆】
摩根投信日前針對旗下近3千名客戶進行調查顯示,63.05%受訪者表示今年年終原地踏步,卻有約45%的受訪者表示資產有成長,資產成長原因,有逾3成歸因於開源節流有方、2成是因薪資成長,和1成5則是因投資有方。
摩根投信副總經理姜愛苓表示,高達45%受訪者表示資產較前一年有所成長,但年終獎金並非構成投資人資產成長的主要因素。因為不少上班族有了收入多了,負債也增加,分析主因是「不重視小錢」,各種小花費累積起來是很可觀的,有的人甚至會預支未來收入、背負債務,因此,有逾3成的受訪者去年資產成長是因開源節流。
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人不理財、財不理人觀念篇 (1850)
- Jan 20 Fri 2017 10:37
摩根投信調查:今年年終獎金 逾6成原地踏步
- Jan 20 Fri 2017 10:19
不是利率低就ok 怎麼選房貸才划算?
轉載 2017/01/13 【好房網News/林奇芬】
辦理房貸時,你最在乎的是,哪家銀行的利率最低嗎?其實,利率高低並不是唯一的考量,貸款期間長短、每月繳款負擔、要不要寬限期、自己的投資理財能力,都是需要考量的。而如果選對了房貸方案,不僅可以輕鬆繳款,還可能讓你多賺錢。
前陣子有新聞報導,目前政府推的「青年安心成家貸款方案」,來貸款的不是年輕人而是中年人,在撥貸的21.8萬戶中,有4萬戶年齡超過40歲,凸顯在台灣買屋真的不容易。
一棟房屋動輒上千萬元,沒有相當的積蓄,再加上高額貸款,實在買不起。因此,貸款能力也成為能不能購屋的關鍵因素。政府提供的青年安心成家貸款方案,目前已經再延長2年,而且每戶可貸款金額也從500萬元提高到800萬元,想購屋的民眾可多多利用。但是,除了善用政府的政策優惠利率方案之外,一般民眾在辦理房貸時,不要只考慮利率高低的差異,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貸款方案,才能真正幫自己創造財富。在挑選房貸方案時,可以從以下幾個重點評估。
- Jan 19 Thu 2017 12:06
名家精選》林奇芬/迎接國際新局 雞年該怎麼投資?
轉載 2017/01/19 【NowNews/林奇芬】
走過動盪的2016年,迎向更多不確定的2017年,金雞年報到,你該如何做才能守財呢?目前的趨勢是,國際政治動盪不安,但經濟卻仍有景氣行情可期。成熟、新興市場輪動,但只能區間操作,見好即收。
變數一,川普新政。川普新官上任,想必有三把火要燒,美墨貿易、美中貿易成為觀察重點。但另一方面,在川普威嚇之下,已經有許多企業表態,將在美國增加投資,此有助於美國經濟景氣持續不墜,也有利於全球經濟成長。
- Jan 19 Thu 2017 11:49
【蕭碧燕專欄】最好是當起「富」人,而不是「負」朋友來作伴
轉載 2017/01/17 【鉅亨網/蕭碧燕】
定期定額的過程一定會經歷「負」的報酬,每每問投資人,都說可以也知道如何面對負報酬。大家做投資,也都認知基金有賺有賠的道理。但是,一旦踫到了「負太多」或「負太久」,很多人就會投降,停扣,到頭來還是失敗賠了錢。 這兩位「負」人,大家都不愛,寧願自己成為真正的「富」人。但當我們真的遇上了負朋友來纏身,該怎麼辦呢?有避開的方法嗎?而能真的迎接富爸爸。
如何避免負太多
首先要來談的是「負太多」的問題。蕭碧燕老師指出,負太多就是買的基金負報酬超過你可以接受的程度,說白一些就是賠得超乎你的預期。舉例來說,如果你定期定額買了基金,預期 2 年可以達到 10%的正報酬,且中間的過程也認為最多是-10%;結果不如你所願,過程反而是 20%的負報酬,這已完全超乎你原先設定正報酬,甚至出現虧損,這就是明顯的負太多。
如何避免,自己先了解可承受風險的程度,在購買基金時就要衡量此基金的波動幅度,是不是有能力承擔。簡單來說,經濟能力好一些的人,可以承受的波動會大一些,或是年輕較無家累的上班族,承受風險也可大一些。這類人可以選擇的就是單一國家、新興市場或單一產業型的基金,這些基金波動較大,也就是風險高的,當然報酬也會大一些。相對的,波動小的就是成熟市場,起幅較小,報酬也會小一些。如果選擇這些基金,就不太會發生負太多的問題。
- Jan 13 Fri 2017 11:35
名家精選》林奇芬/投資策略:吃魚頭 還是吃魚肚?
轉載 2017/01/12 【NowNews/林奇芬】
懂得吃魚的人,最喜歡吃魚頭,並延伸至魚身、魚尾,全魚大餐,但大多數人只吃魚肚,因為魚肉多、刺少,較容易入口。把這個觀念用在投資上,創新高的股市固然吸引人,但只適合膽大心細的投資高手,對大多數投資人而言,懂得居高思危,避開創新高與創新低的市場,較可以保平安。
2017年一開市,就見到股市創歷史新高,包括美股道瓊、S&P500、那斯達克等,以及英國股市。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帶頭衝,讓投資人充滿期待。但另一方面,美股、英股已經走了8年多頭市場,是否面臨反轉風險,又讓人戒慎恐懼。
- Jan 11 Wed 2017 13:09
房仲調查 四成民眾認為不會再打房了
轉載 2017/01/10 【聯合晚報/游智文】
信義房屋發布最新調查,對政府未來房市政策,四成民眾認為不會打房了,一成認為會救市,約三成民眾認為,政府還會繼續打房。至於房價看法,仍是一面倒看跌,達73%,看漲的僅5%,二成一民眾認為會持平,和上季相當。
- Jan 11 Wed 2017 13:01
【梁彥平專欄】調節持股水位 保有現金掌握年後紅盤
轉載 2017/01/09 【鉅亨網/梁彥平】
歐、美與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皆呈現優於市場預期的表現,顯示全球景氣溫和復甦的腳步仍在前進之中,加上國際股市元旦之後紛紛捎來喜訊,致使台股上周交出連漲四天的好成績。惟川普大帝登基之後,其新政方向成為市場多空膠著的博弈,就連美國聯準會(FED)也強調川普政策對美國經濟仍存在不確定性的風險,而華爾街投資大咖的思維與因應更將牽動國際資金的挪移。
因此,台股外資雖然已經陸續歸隊,但法人買盤躊躇不前並不積極,面對前波高點震盪加劇在所難免,加上農曆年關將屆,成交量能否有效擴增,一時之間恐怕仍是無解,審慎應對仍是投資人持盈保泰的良方。
- Jan 11 Wed 2017 12:44
家庭支出 住宅占近18%最多
轉載 2017/01/08 【經濟日報/陳素玲】
食衣住行中,我國家庭消費主要支出是什麼?依據勞動部統計,在「家庭消費結構」八大項目中,若將「餐廳」支出(約8%),加上「食品菸酒及飲料」(約16.6%),等於與「食」相關消費支出達二成四以上,居家庭支出首位,顯示民以「食」為天。
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綜合各國資料,其中民間消費比較各國家庭消費結構,從中可以看出各國家庭支出費用項目占比,從中窺得各國生活消費差異。
各國資料顯示,與「住」相關的「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單項占比都是第一,我國也不例外。主計總處國民所得資料看出,2014年我國家庭在此類支出占17.9%。國人抱怨房價房租負擔重,但與其他國家相較,我國僅高於香港、印度、菲律賓及泰國,卻比韓國、新加坡都低,日本則高達24.8%,其他如英國、德國、荷蘭、加拿大等國都占24%以上,法國占比更高達26.7%。
一般認為應與台灣水電及燃料價格便宜,讓國人「住」的相關支出壓力稍減有關,國人相關支出與其他國家相較仍屬中等。
家庭消費單項占比第二高大都是「交通及通訊」,例如我國占17.2%,較各國略高,如英國、德國、法國、韓國都在15%~16%。
我國「食品菸酒及飲料」為16.6%,但1981年時占比為27%,近20年來占比逐年降低,主要是所得水準提高、休閒時間增加及消費多樣化。整體而言,先進國家的食品菸酒及飲料占比都在10%-20%,但菲律賓43.9%、印度33.1%、泰國仍有28.6%,與先進國家以住宅花費為高明顯不同。
有趣的是,以品酒聞名的法國、義大利兩國家庭消費「食品菸酒及飲料」(法國16.9%、義大利18.4%)支出占比較「交通及通訊」還多,可以看出其國民對美食及菸酒的重視。
依據勞動部資料,我國家庭消費結構中,「餐廳、旅館及其他」支出比重高達22.2%,不過,若只看「餐廳」一項,大約占8%。
與一般想像不同的是,我國健保制度發達,就醫費用相對便宜,但我國家庭消費有關「醫療保健」占4.1%,除了美國支出達21.1%特別高之外,如加拿大、德國、法國,並未與台灣差距太大,英國醫療保健甚至只有1.8%。亞洲各國如韓國2.8%、香港4.5%、泰國4.3%,相關支出都不大。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香港人最愛打扮,「衣著鞋襪」等支出高達17.5%,比率是其他國家三、四倍以上。
- Jan 10 Tue 2017 10:48
懷疑房子坪數被灌水? 買房不能只看公設比!
轉載 2017/01/06 【Yahoo理財/李奕農】
最近通過的草案,內政部明定2018年起無論預售屋、新成屋的「屋簷」、「雨遮」,一律不登記不計價。蓋房子工法沒變,2018年以前請建照的房子可以登記屋簷雨遮,之後的不能登記。
雨遮登記與否,影響沒想像中大
這個新聞出來,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與討論。後續影響,很多專家都已經發表過看法,包括未來的公設比可能拉高、可能出現搶照潮、新舊制度下房屋單價難以評估……等。
但平心而論,此政策的影響力沒有想像中大,畢竟有蓋整圈雨遮的建案只是少數,且實際登記在權狀上的雨遮的坪數是不是過多,很容易分辨出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會較差,且出價也會比較低。跟雨遮坪數相較,真正要規範的,其實是車道面積該如何分配。
- Jan 06 Fri 2017 10:09
【洪佩玲專欄】切身之痛!買外幣保單莫忘匯率風險
轉載 2017/01/05 【鉅亨網/洪佩玲】
把錢鎖進美元幣別糖衣裡,卻忽略了到期後匯差損問題,換算下來這樣真的划算嗎?
受到美國總統大選川普當選及升息影響,美元強勢回歸,近期壽險業者順勢推出美元保單,加上打著預定利率最高可達 3.5%,若趁美元匯率便宜時介入,繳費期滿時,還可享有匯兌收益,搭著停售效應風潮造成民眾瘋狂效應。
不免讓筆者回想起十多年前,因保險業務員是好友,在她勸說下心動躉繳投保十年期富貴保本美元幣別保單,因打著期滿除了絕對保本外,還有十年到期保證 28%獲利。試想,不管投資市場如何劇烈震盪,到期後都會保證不會賠錢,而且還答應在你把錢交給保險公司保管 10 年保單到期後,除了保本還有利息收益,保障加投資、保本且保息的糖衣誘惑,讓筆者決定當作強迫儲蓄。
還記得當時台幣跟美元之間匯率是 34 元台幣兌換 1 美元,所以當時筆者躉繳台幣為 105,399 元,以當時淨投資金額 = 總保費 - 保費費用 - 危險保費 = 105,399-5270(105,399*5%)- 危險保費(假設 30 歲女性為 839 元)=99,290 元,想像應該期滿除了保本外還有 28%保證獲利,等於應該有 27,801 元的利息空間吧!
筆者忘了台幣和美元之間的匯率,加上事後才發現買的是保本型連動式債券,但考量解約不划算就罷了。果真筆者癡癡等了十年終於到期了!可以領回 3547.44 美元,以當時台幣兌換美元匯率變成 29.5,換算下來筆者可以領回台幣 104,650 元。沒錯!在不考慮保證獲利利息 28%情況下,就匯差損來看,苦等寒窯十年還倒賠了 749 元台幣。
因此,買美元保單真的有好處嗎?該如何考量?我以自身經驗建議民眾留意兩大因素:
- Jan 05 Thu 2017 10:44
名家精選》林奇芬/六個重點 做好年度理財體檢
轉載 2017/01/05 【NowNews/林奇芬】
進入歲末年終,股市成交量急凍,投資人意興闌珊。此時不急著進出,反而應該檢視自己過去一年的理財績效,同時也該做個年度財務體檢,看看自己的資產狀況是否健康。
以下幾個重點,可以幫助你做長短期的財務風險管理。
重點一,急用準備金,6個月到1年生活費
意外是無法預先防範的,因此最好有可以應付6個月到1年生活費的急用準備金。不管是遇到臨時急用、工作變動、醫療需求等,都可以從容應付。這筆資金建議用新台幣定存,需要時再解約即可。
重點二,家庭意外風險,10倍年所得保障
如果你是一家之主,是否有足夠的壽險、意外險保障。假設三口家庭,先生年收入100萬元,太太家庭主婦無收入,有一個10歲孩子,房貸餘額500萬元。則先生應該要有1500萬元的保障額度,包括10年年所得(1000萬)與負債(500萬)總額。如果想要控制保費負擔,可以增加意外險與定期壽險比重,就可以降低費用。如果你是單身族,且沒有人依賴你生活,則不需要太多的壽險與意外險保障。
人生風險管理的目的是,最好不要用到,但萬一發生時,可以保障你的家人。
- Jan 05 Thu 2017 10:36
顏炳立:房市完美風暴 今年不落底
轉載 2017/01/04 【聯合晚報/游智文】
不少業者預測房市今年會落底,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今天表示,房市現在是完美無量,也是一個完美風暴,2017年房市可用八個字形容,就是「殺價取量搶錢活命」,今年不會落底。
他說,最近市場陸續傳出大型交易,但這是有錢人為資金找出路,並非落底。房市價不降,量不出,量不出,就不會落底。買賣移轉棟數要回到30萬件以上,才算落底。他預測房市仍在築底等風,仍會持續緩跌兩年,再盤整四年。
戴德梁行今天舉行房市展望記者會,預料2016年全年買賣移轉件數將創新低,2017年房地產則仍會持續陷於價緩跌、量萎縮的軟著陸,熊市依舊持續。顏炳立表示,新的一年,有不少人預測房市今年第4季會落底,但他看不到什麼落底,只看到一隻大黑天鵝以及一群小天鵝隨時可能出來亂。
他說,2016年房市是「心事誰人知」,業者滿腹心酸,想反映心聲,但是政府不想聽,林全接受電台訪問表示,談到房地產說政府態度是房價不再漲,不急跌,他要加一個,政府心裡想的是不能掛。顏炳立說,政府一方面用持有稅逼價格,另一方面又維持利率不升,讓民眾對房市仍懷有希望,以免房價重跌,結果成交量一路下挫,現在房市是完美無量,也是一個完美風暴。
顏炳立批評,過去政府政策拚經濟沒半步,打房最有力,但政策都是蠢策,不僅誤國,重稅還壓垮了台灣房市,政策不但得罪富人,也傷害了窮人。「爽了官,苦了民,冷了市」是最佳寫照。
放眼2017年,房市是喊價無意義,降價沒法度,成交很困難。政策仍不利投資市場,最令人憂心的是國際上有「川普」這隻大黑天鵝,國內各部會爭表現也可能繼續輪流放火。
- Jan 04 Wed 2017 10:09
民眾看2017房市 7成預期跌 2成嘆修正也買不起
轉載 2017/01/04 【鉅亨網/王莞甯】
繼購車需求民調後,東森整合行銷 P Survey 市調網再發表購屋需求調查結果,有高達 56% 受訪者認為未來半年不是購屋的好時機,主要原因是未來還會跌價 (70%)、房價仍在高點 (59%),甚至有 21% 認為不論如何修正房價,還是太高買不起。
據 P Survey 市調網針對全台得易 Ponta 會員進行購屋需求調查發現,有 17% 的受訪者認為 2016 年房市只能用「慘」字形容,與 2016 年買賣移轉棟數完全呼應,其次是悶 (15%) 和等 (14%),貼切反應去年房市的苦悶氣氛和買方等待房價下修的心聲。
另一方面,有多達 56% 受訪者認為未來半年不是購屋的好時機,主要原因是認為未來還會跌價 (70%) 以及房價仍在高點 (59%);33% 認為房價至少要修正 20% 以上才會進場,另外有 21% 認為不論如何修正房價還是太高,還是買不起。
- Dec 30 Fri 2016 08:27
萬事達卡調查: 金融知識指數 台灣居亞太區第二 大幅超越日、韓、陸
轉載 2016/12/30 【工商時報/孫彬訓】
萬事達卡最新公布金融知識指數調查(Mastercard Index of Financial Literacy)顯示,亞太區17個受訪地區中,台灣整體金融知識指數(71.1)不僅大幅超越平均值(63.5),更高居亞太區第二名,僅次於新加坡,並連續五年稱霸兩岸三地。
進一步分析三大分項指標,台灣民眾於「基本金錢管理」的得分為67.5,排名亞太區第五名,而在「理財規劃能力」上,台灣民眾更是以81.8連續兩年蟬聯亞太區之冠。此外,台灣民眾對於投資相當重視,在「投資能力」上以64.1位居亞太區第三名。
- Dec 29 Thu 2016 08:55
【林奇芬專欄】2017你必須關注的五個投資關鍵
轉載 2016/12/27 【鉅亨網/林奇芬】
2017 年是多頭行情、還是由多翻空的一年?目前市場上各方說法不同。世界變遷愈加不可預測,這也增添了投資困難度。展望新的一年,仍然是一個摸著石子過河的處境,投資最好以多元配置,來因應市場變動。
過去一年來,投資市場上沖下洗。2016 上半年原先有油價、原物料暴跌危機,但 2 月卻出現大逆轉,並扭轉原物料走勢,帶動新興市場反彈。下半年受到英、美政局波動,原先也擔心金融市場震盪,但最終卻是歐美日市場大漲,新興市場受害。
進入 2017 年,國際經濟、政治局勢更為複雜多變,只能跟著世局變動調整手上資產。主要觀察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 Dec 28 Wed 2016 09:57
財金素養不及格 年輕人看長期投資 竟選定存創造收益
轉載 2016/12/28 【工商時報/陳碧芬】
台灣年輕人的財金素養,10年來總分沒有及格過,還出現倒退嚕,根據最新調查,台灣高中職三年級及大學院校三、四年級的學生族群,在投資管理方面,近八成無法判斷如何正確選擇投資工具,其中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以為從年輕開始要創造最多的收益,誤以為「把錢拿去銀行定存,是最好」。
該項調查的問題是「俊明和佳佩剛生了一個小孩。他們想把收到的禮金存起來,當作小孩的教育經費。下列哪一項投資有可能會在小孩18歲時,有最多的收益:政府公債,股票組合,活存,定存」。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是定存的受訪者占53%,股票組合21%,活存15%,政府公債11%。理財專家表示,該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股票組合」,因為股票組合才有機會透過時間差,賺到複利滾存的效益!
- Dec 28 Wed 2016 09:48
名家精選》林奇芬/從通縮邁向通膨之路
轉載 2016/12/27 【NowNews/林奇芬】
年初,投資市場的主題還圍繞在通縮陰影、負利率環境,年底時卻要面臨美國會不會快速升息,通膨上揚的環境。通縮環境已經走了6年,明年開始要面對通膨環境。通膨一向是景氣的殺手,若通膨加速時,投資市場也需要提高警覺。
從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都是靠央行撒錢來支撐經濟環境,美國三次QE,歐洲、英國、日本,QE從未停止。但實質效果不彰,今年初日本、歐洲央行還採取了更激烈的負利率手段,試圖帶動經濟環境走出通縮噩夢。
雖然以上效果都不太好,不過,出現了二個逆轉機會,讓趨勢出現重大改變。
- Dec 28 Wed 2016 09:35
北市降房屋稅 房市春天還沒來
轉載 2016/12/23 【好房網News/林奇芬】
台北市政府率先調降了豪宅房屋稅,能不能讓讓成交停滯的房市解凍?由於此調整僅影響1.5萬戶豪宅、飯店、商辦,對整體房市影響有限。而讓房市回春的四大條件,目前僅有一項鬆綁,房市回春還很遙遠。
台北市不動產評議委員會決定,明年7月起房屋稅有三大調整空間。重點包括:第一,豪宅房屋稅由「1+路段率」,改為「1+固定比率」且訂為120%。豪宅的定義是房價8千萬元以上,這將會比原先依路段課稅的豪宅稅率降低。例如,2014年8月完工的華固松疆,原路段率是250%,但依新方案,稅率降為120%,可以大幅降低房屋稅負擔。
第二,豪宅房屋稅適用範圍擴大,原先只針對2014年7月之後新交屋的豪宅,課徵較高稅率。未來將對2001年7月之後完工的豪宅納入,課徵豪宅稅,適用戶數約3700戶。也就是先前帝寶可適用低房屋稅率,未來必須適用豪宅稅率。但是房屋的新標準單價調整,將分六年緩漲,前二年打七折,第三、四年打八折,第五、六年打九折。
第三,取消新屋加價項目,包括中央空調、電扶梯金屬或玻璃帷幕、室內或屋頂游泳池等設備。因此,包括飯店、商辦大樓、10樓以上房屋,都可受惠。
- Dec 27 Tue 2016 12:08
買房買股成未來半年投資首選
轉載 2016/12/27 【工商時報/黃惠聆】
根據房仲業調查,未來半年民眾最想作的投資,排名第一的是國內房產、股票與期貨,比重達18%;其次是基金、債券以及外幣投資,占比是15%;黃金排名第三名,比率是12%;排名第四是投資型保單和定存占9%;最後一名則是海外房產,比重是4%。
「海外買房」近一年已有退燒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國人最喜歡去的日本,日幣走勢起伏不定,加上東南亞貨幣大貶,投資人還沒有嚐甜頭之前,先吞幣值損失的苦果,還有海外買房時有糾紛出現,讓民眾對海外買房呈現觀望,成交筆數也較去年同期下降。
- Dec 27 Tue 2016 11:46
責任險不等於品質保證 避免消費糾紛 先破除3大迷思
轉載 2016/12/25 【NowNews/顏真真】
近來因民眾對責任保險內涵認識不足,衍生不少消費爭議,金管會提醒,民眾對責任險常有3大迷思,要避免糾紛發生,應先了解產品責任險及公共意外責任險的3大事項,包括一、已投保產品責任險的商品,不代表功效或品質保障;意外責任險保額是全年累計保額,而不是單次;責任險給付要經和解、判決等過程,並非依保額馬上給付。
金管會表示,商品標示已投保產品責任保險,並非就代表「產品品質保證」或「產品功效保證」,例如瘦身產品,消費者使用後未達預期效果,則不屬於產品責任保險保障範圍,僅有在產品因設計不良或製造錯誤等,造成消費者受有傷害時,保險公司才負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