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2016/07/19 【鉅亨網/賴雅淳】
定存利率直直降,定存族哭哭,卻給了保險業務員推銷美元保單的大好機會。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買美元保單,但有些業務員卻為了獎金,幫一些根本就不適合、又不懂保險的小資族保戶,規劃了一份美元保單,結果讓小資保戶陷入「保障不足卻先買美元保單」的風險裡,本末倒置。
故事是這樣的,一名40歲的小資族吳先生(化名),月薪約5萬元,要養小孩、繳房貸。很明顯的,吳先生很需要買高額保障,讓自己萬一不幸生重病、罹癌、殘廢、身故,還有大筆理賠金照顧自己以及家人。
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人不理財、財不理人觀念篇 (1850)
- Jul 19 Tue 2016 10:24
【賴雅淳專欄】請注意!不良業務員這樣賣美元保單!
- Jul 15 Fri 2016 10:40
租屋族看這!破解惡房東9大坑殺手法
轉載 2016/07/15 【好房網News/蔡佩蓉】
即便內政部已經公告了「房屋租賃定型化契約範本」,當中「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也將在明年1月實施。但崔媽媽基金會仍提醒,除非訂立租賃專法,否則類似張淑晶的惡房東仍會橫行租賃市場,尤其是慣用的9項訛詐手法,都會讓房客吃悶虧。
- Jul 15 Fri 2016 10:16
【蕭碧燕專欄】會配息的就是好基金?
轉載 2016/07/14 【鉅亨網/楊伶雯】
台股進入除權息旺季,投資人最關注的無非就是公司有沒有獲利、可以發配多少股息等議題;說到股息,目前負利率當道,錢放在銀行真的不妥當,但除了投資會發股息的股票外,會配息的基金其實也是好標的!基金教母蕭碧燕強調,以創造「現金流」為目的配息基金就是很好的產品,至於挑選的方針其實很簡單,就是「配息滿意、波動接受」,完全視個人的需求而定。
蕭碧燕指出,其實不能講會配息一定是好基金,而是要看目的及需求,就好比買房子是不是會賺錢一樣,要看買房子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要賺資本利得,那麼就必須是隨時賣都是賺錢,必須買在低點;但如果是以創造「現金流」為目的(就是配息),就是很好的產品。
- Jul 14 Thu 2016 10:46
老屋加稅惹民怨 衝擊中古屋買氣
轉載 2016/07/14 【蘋果日報/陳世峰】
日前台北市傳出擬調高中古屋的房屋標準單價,且一舉回溯至屋齡30年內的老屋,根據APPLE HOUSE趨勢研究中心問卷調查,逾8成民眾「不贊成」,近7成民眾購買中古屋意願降低。業者認為,政府此次追溯老屋加稅,自住戶、不炒房的民眾也遭殃,結果出現8成民眾反對並不意外。
- Jul 14 Thu 2016 10:16
退休理財大不同:香港愛股、中國買保險、台灣抱房產
轉載 2016/07/13 【時報記者/任珮云】
摩根2016年度「兩岸三地投資人退休意向調查」顯示,兩岸三地投資人平均理想退休金額相當接近,平均逾1700萬元,以香港1932萬元最高,台灣1712萬元居次,中國1665萬元最低。
至於現行準備退休金的投資工具,兩岸三地卻大大不同,香港投資人最大膽積極,準備退休首選股票(94%);中國投資人最保守,多達六成(60.5%)偏好保障功能較高的保險;台灣投資人則最注重收益,四成(41.1%)投資人選擇進入門檻較高、每月能有租金收益的房地產,兩岸三地投資人現行選擇的投資工具正與理想退休金額相呼應。
- Jul 12 Tue 2016 10:19
降息都救不了的房市泡沫 看3指標就知道
轉載 2016/07/11 【好房網News/陳佑婷】
買房到底是賭注,還是一種正向的投資?近日大台北地區傳出屋主紛紛降價售屋,全台房價整體來說也有下修趨勢,但許多小資族仍大喊買不起。有網友就表示,台灣的房市泡沫已經是靠降息都救不了,真正合理的房價應該要看房價所得比、貸款負擔率、租金報酬率等3項指標,降息也只是延遲崩跌的時間而已,更提醒民眾現在買房恐「遺憾終身」。
「房價只要合理,誰不想要自己的房子?」儘管大台北地區房價下修,連新北市重劃區的預售屋都直接開出親民的4字頭價格,仍有許多小資族大喊買不起!更有網友表示買房根本是種賭注,工作不穩定加上薪資是否調漲都是未知數,擔心萬一失業,房子恐將被法拍,還不如租屋比較實在。
- Jul 11 Mon 2016 11:56
定存...選固定利率就對了
轉載 2016/07/11 【經濟日報/吳苡辰】
中央銀行去年9月來合計降息2碼(0.5個百分點),存款利息收入愈來愈少。銀行主管表示,央行降息循環還沒結束,定存族應該選擇固定利率比較有利。
定存族該怎麼選呢?行庫主管建議,由於選擇固定利率時,須待定存期滿才會調整利率,央行已連四季降息半碼,代表台灣再度進入降息循環,在市場預期未來央行還可能再次降息下,原則上選擇固定利率比較有利。台灣進入降息循環,銀行會刻意讓機動利率維持在較高的水準,引導客戶選擇機動利率同年期存款,固定利率降幅通常高於機動利率。
- Jul 07 Thu 2016 12:52
名家精選》林奇芬/日圓變成新災難貨幣?
轉載 2016/06/23 【NowNews/林奇芬】
過去,市場風險升高時,資金總是會躲到美元、黃金,因此這二大標的被稱為災難貨幣。如今,日圓卻隱然開始擔任這個角色,每次市場風險升高時,日圓都會漲。今年以來日圓越走越強,是否也透露了甚麼訊息?
- Jul 06 Wed 2016 09:38
民眾理財趨勢 股票投資升溫
轉載 2016/07/06 【工商時報/黃惠聆】
民眾理財趨勢調查結果,第二季民眾對股票、共同基金投資比重明顯增,均較前一季成長1.6%,黃金也是本季少數有成長的金融工具之一;至於最能保值的投資工具,房地產仍是民眾的首選。
根據中信房屋宅指數第二季調查發現,民眾近期投資在股票、共同基金以及黃金的比重明顯較上季增加,而這一季金融投資工具雖然波動大,但有些民眾卻仍賺到錢,吸引買盤介入;另外,黃金價格從今年以來已上漲逾2成,每盎司站上1,300美元,黃金基金漲幅更驚人,如富蘭克林、天達以及德意志等旗下基金漲幅更逾9成,更讓資金前仆後繼前進黃金相關投資標的。
除了上述投資標的之外,房屋、保單、保險以及外幣等,Q2投資比重都是較上季下滑。
- Jul 05 Tue 2016 10:39
【賴雅淳專欄】台灣保險亂象:把還本終身壽險當年金險賣!
轉載 2016/07/04 【鉅亨網/賴雅淳】
有些保險業務員在幫客戶做退休規劃時,會建議客戶買還本型終身壽險,甚至故意把每年還本的「生存保險金」講成「年金」。但其實,終身壽險的「生存保險金」跟年金險的「年金」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商品,保戶一旦買錯,就無法真正過好的退休生活。
舉例來說,王先生今年60歲退休,拿出600萬元買了一張即期年金險,那麼從投保開始到110歲,王先生每年都可以領到約25萬元年金,當做基本退休生活費。
但如果王先生買的是保額600萬元、繳費6年期、總繳保費600萬元的還本型終身壽險,那麼王先生退休第1年可領到1萬5千元生存保險金,第2年領3萬,第3年領4萬5千元,第4年領6萬元,第5年領7萬5千,第6年領9萬元,第7年開始每年領13萬5千元,一直保證領到110歲。
同樣是繳600萬元保費,一個是在退休後第一年就開始年領25萬年金,一個必須等到7年後才能每年領13.5萬元生存保險金,哪張保單可以讓王先生過比較好的退休生活呢?答案當然是年金險!但是,在業務員的建議下,很多民眾卻買了還本型終身壽險做退休理財規劃。
若王先生選擇買還本型終身壽險,那麼就是非常典型的「苦要苦自己」,也要留遺產的做法。因為王先生在退休「活著」時,每年最多只能領13.5萬元生存保險金,勉強過著拮据的生活,但王先生死後,家人卻可以領到600萬元理賠金。
- Jul 05 Tue 2016 10:30
央行4度降息 房仲:利率已不是優先考量,房價才是
轉載 2016/07/01 【NowNews/曹逸雯】
中央銀行理監事會議30日宣布降息半碼,這已經是央行連續第4季降息,房貸平均利率也跌破2%,不過,房仲認為,央行降息雖然可以稍微減輕房貸負擔,但對市場交易並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利率」已經不是消費者優先考量的因素,合理的房價才是關鍵。
- Jun 29 Wed 2016 10:28
遇到錢的問題 調查:近5成孩子問媽媽、僅2成問爸爸
轉載 2016/06/28 【NowNews/顏真真】
小朋友生活上遇到和「錢」相關的問題會問誰?根據「2016 FINLEA小學生理財競賽」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近5成小學生會問媽媽,僅2成問爸爸,媽媽儼然是親子理財的掌舵手。至於小朋友最常獲得金錢的管道是「考試表現好」(44%)、「幫忙做家事」(36%),再來才是「固定有零用錢」(33%),顯示台灣父母偏好以金錢鼓勵學業。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與集中保管結算所主辦的「2016 FINLEA小學生理財競賽」,28日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共有1059名小學生參賽,來自全台144所學校,由於採取線上競賽模式,即使是離島偏鄉的孩童也能參與,今年就有近2成的參賽者為偏鄉與離島小學,而得獎團隊28日也由台東、南投、台南、新竹等地到台北領獎,從金管會主委丁克華、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董事長林修銘、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薛明玲手中接下獎項。
- Jun 29 Wed 2016 10:14
英國脫歐震撼彈 三大理財對策
轉載 2016/06/27 【Yahoo奇摩理財/林奇芬】
今年初我寫過多篇文章,對投資市場看法保守,原先關注風險都放在原物料暴跌、中國經濟硬著陸,以及美國升息等議題上,雖然6月英國脫歐公投是已知風險,但大多數人覺得通過機率不高,大多將此風險忽略。沒想到,最終卻出現翻盤核爆效應,這會不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值得注意。
英國脫歐風險有多高,從6月24日金融市場的反應就可以知道。歐、日股跌幅高達7%、8%,美股跌幅超過3%,英鎊重挫8%,日圓、黃金大漲4%。全球財富瞬間縮水2兆美元。
預估這個恐慌情緒衝擊仍會持續一些時間,但各國政府、央行都會出來信心喊話,或是提出救市措施,因此待市場消化訊息、平撫情緒後,應該會有一波反彈行情。但這波反彈可能是最後逃命波,手上若持股較高的人,最好趁機減碼,高收益債也要降低。為什麼對全球股市看法保守,有以下幾個原因:
- Jun 29 Wed 2016 09:45
英脫歐效應 7成民眾海外置產意願下滑
轉載 2016/06/28 【NowNews/曹逸雯】
英國脫歐,引發全球股匯市大震盪,未來英國房價恐將面臨2年大跌2成的危機。房屋自售平台APPLE HOUSE趨勢研究中心特別針對民眾海外置產意願進行即時民調,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70%的民眾海外置產意願出現下滑,其中更有50%屬大幅降低,顯見英國脫歐事件已喚醒民眾海外置產風險意識,預期短期內海外置產熱潮將出現明顯冷卻。
- Jun 28 Tue 2016 10:03
聯徵大數據...男性借錢主力 女性愛當卡奴
轉載 2016/06/26 【聯合報/孫中英】
台灣男性愛借錢,女性愛花錢?根據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公布的無擔保借款大數據統計,男性是小額信貸借款主力,男性信貸借款總金額達3581億元、是女性借款總額的1.83倍。但女性卻是信用卡刷卡消費「忠實」客戶,女性信用卡應繳金額為1501億多元、是男性的1.19倍。
聯徵中心公布,到今年4月底全台灣個人授信「全資訊」,包括各種有擔保、無擔保、雙卡放款相關數據,全數上線。
觀察無擔保及雙卡放款會發現,男性果然是傳說中的借款主力,但現實生活中的「信用卡卡奴」居然是女性。聯徵統計到今年4月底,男性小額信貸借款總額達3581.25億,是女性借款總額1961.83億的1.83倍,男性現金卡借款餘額131.7億元,也超過女性現金卡借款餘額82億元。
- Jun 27 Mon 2016 12:11
崩盤別慌 專家:這4種可買進 金價明年上看1900美元 Fed升息機率估降至零
轉載 2016/06/27 【蘋果日報/林文彬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決定脫離歐盟導致全球金融市場上周五殺聲震天,但黑暗中總有一絲光明。事實上,美國股市基本面不太可能因為英國脫離歐盟而改變,今年下半年美國企業獲利可望好轉,英鎊走貶則對獲利主要來自海外的英國企業有益。另外,黃金和新興市場風險資產,也可望在英國脫歐這波風暴中脫穎而出。
- Jun 27 Mon 2016 11:53
【林奇芬專欄】你對報酬率過度期待了嗎?
轉載 2016/06/24 【鉅亨網/林奇芬】
你期待一年投資報酬率有多少呢?許多投資人說,「只要10%就好了,但是不要虧損。」這樣的期待,合理嗎?
根據施羅德投資今年4月對全球投資人的調查,全球投資人平均期待9.1%報酬率,亞洲投資人平均期待9.7%報酬率,台灣投資人平均期待8.8%報酬率。在三大族群中,台灣投資人期待相對較保守。但是專業投資機構認為,目前的投資環境下,全球投資人的報酬率期待,似乎過度樂觀、不切實際。
- Jun 24 Fri 2016 11:17
跌夠沒? 六成民眾保守看房價
轉載 2016/06/21 【聯合晚報/游智文】
房價跌夠了嗎?信義房屋公布最新購屋意向調查,看跌房價民眾較之前少了一些,不過仍達六成,顯示民眾對未來房價看法仍保守。
信義房屋針對網路看屋的網友每季進行購屋意向調查,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看跌房價已從過去一年的七成以上,本季降至60%,是近四季以來最不悲觀的一次。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自去年房地合一稅改題材發酵後,連續多季民眾對於房價看法都相當悲觀,看跌占比都在七成以上,看漲則只有個位數。
不過最新一季調查可以發現民眾對於房價的看法慢慢正在改變,除了看壞的減少一成,看好房價回升的也從上次調查的7%,上升到13%。曾敬德分析,雖然數據顯示民眾對房價仍悲觀,但已沒那麼恐慌了,若配合市場上的價量表現,則可發現不少購屋人認為短期最糟的狀況可能就是今年第一季,已重回市場上購屋。
至於對新政府積極推動的八年20萬戶社會住宅,有25%受訪者表示想等社會住宅,有21%的民眾則認為緩不濟急,現在就有購屋需求,另外還有45%相對多數的人認為不受社會住宅影響,仍會想要購屋。曾敬德說,民眾對房價看法仍偏保守,短期內房價預料止跌有餘,向上推升動能則不足,預料以盤代跌的走勢機率較高。
- Jun 23 Thu 2016 11:29
台灣投資人 保本擺第一
轉載 2016/06/23 【經濟日報/張瀞文】
2016施羅德全球投資人大調查顯示,台灣投資人的信心低於前兩年,偏好收益型商品,投資以保本為優先選擇,超過三成投資人平均持有資產不到一年。
調查顯示,台灣人投資的三大主因是追求財富增長、準備退休金、補貼薪水,但在選擇商品時卻偏向保守,保本為第一優先,其次才是抗通貨膨脹、追求長期獲利成長潛力。
這次是施羅德投資第三年在全球共28個市場進行調查,共有2萬名投資人參與,平均年齡為42.1歲,每人擁有1萬歐元(約新台幣36萬元)以上可投資的資產,調查期間為今年3月底到4月25日。調查發現,全球投資人有明顯的矛盾情緒。以投資期間來說,全球都有偏「短期主義」的現象,尤其是台灣。全球投資人持有單一投資標的平均為3.2年,台灣投資人更只有2.7年,
甚至有31%的台灣投資人平均持有資產不到一年,僅13%投資人可達五年。調查顯示,台灣的投資信心來到三年來低點,對未來12個月的投資期望報酬率低於前兩年。
- Jun 23 Thu 2016 11:22
28檔新基金 今年僅募700億
轉載 2016/06/23 【工商時報/魏喬怡】
2016年基金市場超冷。在總統大選、美國升息、英國脫歐等不確定性因素下,投資人觀望居多,迄今僅募不到700億元,過去一檔新基金就募爆百億元的盛況不再,總計前5月24檔新基金才募到600億元,6月開募的4檔新基金以中信全球不動產收益基金異軍突起,短短兩周就募到50億元,創今年新基金最高募集規模。
投信投顧公會統計,今年上半年若排除掉貨幣基金,投資人較為青睞的有摩根環球股票收益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統一全球新科技證券投信託基金,兩檔新基金都募逾40億元。另外景順全天候智慧組合基金、富蘭克林華美多重收益平衡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富蘭克林華美多重收益平衡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則都募逾30億元。